皆歌一曲唱乡土 客风山韵寄真情
惠阳皆歌经久传唱数百年,题材丰富人人能唱

非遗传承人黄红英通过表演、授课等方式推广惠阳皆歌。
惠阳皆歌随客家人迁徙与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归善县志》记载:“鹅城万雉半入鑑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杭颍之匹诚亦无愧”。
数百年来,能歌善舞的惠阳客家人养成了用歌舞传唱婚嫁喜丧、农事节日的习惯,他们聚集在河边、堤坝,或喜极而歌,或悲痛而舞,边唱边跳……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镇隆春牛舞曲等独具特色的歌舞。2013年12月,惠阳皆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证
清代末期广泛流传
惠阳皆歌是惠阳地区客家传统的民歌艺术形式,其分布地域主要以惠阳区为中心,在周边传统的客家人居住地也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并随着当地客家人迁徙和事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扩散到海内外客属地区。
据考证,最晚到清代末期,惠阳地区的民歌就已在当地广泛流传。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与叙述得知,过去各村中曾有擅长唱皆歌的歌者,与本地熟悉传统乐器演奏的人共同组成音乐班子,惠州当地及周边客家地区有钱人家的婚宴、寿诞、添丁等场合,多邀请皆歌的演唱班子前去助兴,演唱的内容多为恭祝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或恭贺寿诞、添丁等。据说,也有在家中长辈“喜丧”(当地老人年逾70岁逝世被认为是“喜丧”)等场合邀请表演皆歌,以祈祷过世的老人得福安息。
经过不断发展、衍变,惠阳皆歌逐渐形成包括情歌类、嫁歌类、生产类、人情风俗类等多种内容与歌唱形式。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惠阳皆歌成为当地人人都爱唱、人人都会唱的客家民歌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文化部门组织的山歌擂台赛上,经常出现皆歌演唱,当时一些惠阳地区民歌艺人也经常代表本地区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演出,受到群众广泛的赞誉。至今,凡是上了年纪的惠阳本地人,都还能哼唱几首惠阳皆歌,可见惠阳皆歌曾经在当地所具有的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
特点
寓情于景乡土气息浓
“皆歌一唱闹洋洋啦呢(金牡丹呀),涯唱皆歌疑接腔(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哪,唱出那麒麟对狮子啦呢(金牡丹哪),唱出那金鸡对凤凰(牡丹花)……”
这就是惠州市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惠阳皆歌非遗传承人黄红英的代表作《皆歌一唱闹洋洋》。出生于惠阳永湖的惠阳皆歌非遗传承人黄红英,从小跟随父母学唱皆歌,她告诉记者,惠阳皆歌调式主要以徽调式与羽调式为主,其中徽调式比较明快,多用于表现春牛调等农耕劳作的类型题材;而永湖皆歌和惠阳山歌多用羽调式,以表现乡土人情世事、诉说悲伤情怀等。皆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清唱、独唱、齐唱、对唱等。
“在所有演唱形式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唱众和。”黄红英说,在集会时,由一个大家公认唱皆歌唱得最好的人演唱,领唱的人根据集会的主题或者节假日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歌词演唱,众人再根据皆歌固定的衬词部分和唱,如“金牡丹”“金凤凰”。由于皆歌曲调数百年来传唱已久,早有固定模式,人们都知道何时参与、何时和合。永湖皆歌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之所以广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受演唱场地、演出条件的限制,不管是在田头地尾,还是在晒谷坪上,甚至在堂屋内、客厅里,只要兴之所至,人们可以张口就唱,那快板式的语言,欢快或悲伤的曲调,以及特定的衬词,很容易调动大家参与进来。
记者了解到,惠阳皆歌内容题材丰富、涉及广泛,常以描述日常生活、农耕劳作、风土人情、赞扬党和政府政策好等为题材,且歌者可根据主题和场景自行发挥,歌词多使用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表达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传承
皆歌传承人进校传唱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黄红英,唱起皆歌来声音圆润、音色独特、韵味纯正、感情细腻。多年来,她获得国家、省、市颁发的各种荣誉数十项。2011年,黄红英演唱的《皆歌一唱闹洋洋》在中国原生代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系列活动中,荣获铜奖和优秀传承人奖。
为了进一步弘扬惠阳皆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黄红英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并多次在港澳地区和美、英、俄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演出。在她的努力下,惠阳皆歌一次又一次漂洋过海,受到世人的瞩目。“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惠阳皆歌能够引发华侨的思乡之情,每次演出时,简单的一句客家话就能收获全场热烈的掌声。”黄红英说。
不仅如此,她还通过授徒传艺、艺术培训等方式扩大皆歌的传承群体,在本地学校传承惠阳皆歌。“民间音乐传承最好是从学校开始。”黄红英认为,音乐的传承应该越早越好,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她将眼光瞄准了惠州学院音乐系的学生。2016年和2017年,黄红英每周去惠州学院为学生们上两节音乐培训课,风雨无阻。“效果很好,学生们有音乐基础,唱出来很纯正。”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设了惠阳皆歌黄红英工作室,我是那里的客座教授,经常给孩子们上课,和他们一起演出。”黄红英说,她还在家乡惠阳永湖的众多学校为孩子们开堂授课。
“惠阳是皆歌诞生的地方,这里有更好的声乐环境,自己的乡音也更加容易传唱。”黄红英希望惠阳皆歌能在更多人的传承发扬下,飞过淡水河畔,飞越惠阳大地,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非遗名片
惠阳皆歌发源于惠州市惠阳区,流传于客家人居住地域。皆歌以其人人都能唱、人人都爱唱,有皆唱之意,故名“皆歌”。皆歌以独唱、齐唱的形式为多,亦有对唱、领唱。一人带头,众人合唱,情感强烈,凝聚力强。2013年12月,惠阳皆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龚 妍
- 上一篇:
- 下一篇:受新旧党争 拖累谪惠的唐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