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恩师的嘱托
□王启鹏
2018年12月8日是佛山市一中105周年校庆日,为了把活动搞得热闹些,我们决定邀请做了我们5年班主任的曾剑予老师参加。刚发出邀请时,曾老师爽快地接受了,可快到校庆日的时候,他就惋惜地对我们说:“岁月不饶人啊,我是90多岁的人了,近来身体不太好,血压比较高,且不稳定,所以家人不同意。”眼睛眨了两下,显出很无奈的样子。我们便不断地安慰他,和他说些宽心的话。临别时,曾老师眼睛一亮,欢快地对我们说:“感谢你们来探望我。临别时赠你们一句话:你们要坐七望八奔九十。”说完,大家就愉快地告别了。
品味着曾老师的这一句话,我平静的心一下子翻滚起来了。原来,半个世纪来曾老师一直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校时关心我们的学业成长;进入社会后关心我们事业和身体健康。一瞬间,与曾老师共处的往事就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是在1963年9月从佛山地区的各个县市考进佛山市一中的。高一招了四个班,200人左右,而我们丁班是一个外招班,40多位同学来自全地区的各个县市。班主任曾剑予老师也是那年从惠州师范调到佛山市一中来的。也许是他刚从县属学校调来的缘故,所以学校叫他做我们的班主任。他对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也特别有感情,他根据我们家庭的困难程度为我们申请了不同等级的助学金,最高的每月有12元。而当时每月的伙食费也只有十二三元,所以,这笔助学金解决了我们农家子弟生活上的大问题。
曾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经济生活,也很注重我们要全面发展。上世纪60年代,广州文化公园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公园,在全国很有名气。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他不时组织我们到文化公园去参观学习,观看一些高档次的艺术展览。曾老师的夫人在广州工作,他就把组织同学去广州的任务交给我。为了使我能够准确地掌握时间,他就把他的手表交给我,由我召集同学们乘火车到石围塘,然后乘轮船到黄沙。曾老师就站在黄沙码头等候我们。
曾老师还很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不时对我们进行青春期的卫生教育。在那个年代,谈人体生理是很忌讳的,大有黄色下流之嫌。可曾老师就不怕。一天傍晚,曾老师把我们全体男生叫到他的住处去,给我们讲了男性的生理卫生问题。叫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思想要乐观进取,在校不宜谈恋爱等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
曾老师就是这样把我们当作弟妹来关照的。可惜我们在高中即将毕业的时候,由于特殊原因,师生已各散东西,再也见不到面了。
我和曾老师重新见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曾老师已经退休了,但身子硬朗,几乎每年都回惠阳乡下祭祖。而每次到惠州,他都会叫我和范桂芳一起来坐坐,聊聊师生之情。可现在,曾老师已是90多岁的老人了,行动已经不方便了,可仍十分关注我们的健康,希望我们都能够“坐七望八奔九十”,真是情深似海啊,愿恩师能超越期颐之年。
记得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写过一副对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说是“米”寿为88岁,是形而下求温饱;而“茶”寿则为108岁,则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冯老以此告诫我们,讲究长寿,不要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上升到精神层面。长寿虽然是我们的目的,但要活得通达自在,不能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痛苦和负担。这样看来,曾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和冯老这副对联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要我们活得充实,活得潇洒,活出境界来。
我们都是古稀之年的人了,恩师的期望不能忘啊,让我们都能活出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