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感悟·感动

□罗惠鹏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17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这首许多读者非常熟悉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出自电影《闪闪的红星》。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不到10岁。我至今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党的教导记心头”这句歌词在第一段,要反复吟唱3次。这是我头脑中的关于党的第一个印象和感知,虽然不太理解,但联系到大人们常说的“党员要吃苦在前”“要为老百姓做好事”,我觉得“党”很亲切。

那个时候,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不多,加上我们年龄小,认识的字不多,看得更多的是连环画,除了《闪闪的红星》,我还看了《鸡毛信》《林海雪原》等。我觉得这些连环画中的画面非常好看,很吸引人。尤其是潘冬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觉得他真是一个小英雄。直到我后来年近弱冠,到惠州求学,才知道,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情节背后,都闪现着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而真正让我第一次对共产党员有深刻感悟、让我非常感动的,是阅读《青春之歌》。在惠州求学时,因为学校功课不多,自己有很多可以支配的时间。我平时喜欢阅读,常常去学校图书馆找书看。当我读完本书的第一节,就被深深吸引了,用了几天时间就将书读完了。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这使她不再认同传统中国女性在父权制下屈从、依附的地位和无奈的历史宿命,而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她遭遇过挫折,也曾经非常迷茫。之后,她遇到了共产党人卢嘉川,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后来在共产党人江华和林红的引导和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林道静的经历给了我深刻的感悟:任何时候,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才可能有个人出路。民族危难,革命战争,激越青春,坎坷爱情,造就了坚强、隐忍而富有理想和追求的林道静。那时候,我看过的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苦菜花》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一点点感悟共产党员,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日渐丰满起来——有血有肉、富有理想、全心为民、敢于担当。我暗暗下定决心,等我将来学有所成时,一定要加入党组织,报效国家和人民。

1995年7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工作生活在农村基层,但我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与此同时,我对于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更加强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几年后,我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从那时候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不断成长,成为小学高级教师,组织上还让我担任惠东县白花镇谟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业余时间,我除了阅读有关党的知识的各种书籍、业务书籍外,还阅读了《焦裕禄》《孔繁森的故事》《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等书籍,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常常被他们的光辉事迹所感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致力于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年仅4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孔繁森两次担任援藏干部。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最后因公殉职。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让我国深探仪器的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同时期优秀共产党员至诚报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等精神。正是这一个个先进典型,在新中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树立起一座座有血有肉的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从感知到感悟,再到感动。这么多年的阅读经历和工作体会让我深深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空有一腔热情,必须把初心和使命、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切实履行职责,服务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