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传媒一路春

□林 吉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17日

楼高33层的报业大楼。 方炳徐 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神州上下,万众欢腾,载歌载舞,庆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报社同仁也以无比激情,回顾《惠州日报》创刊70周年的光辉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49年10月15日,惠州城市解放;翌日,《惠州日报》前身《东江日报》创刊。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此报既办又停。到1972年,又重新办起了《惠阳报》,几年后又停刊了。

1985年底,地委明确指出:我们的报纸一定要办(恢复)起来,它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传播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经验、表彰好人好事、鞭挞不良现象的重要喉舌。遂决定办(恢复)《东江报》。

从1986年1月1日起,先试刊四个月,同年5月1日起,定为四开版正式发行,发行量在2万份中徘徊。随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设地级市后,于1990年10月1日起,改为《惠州报》。

想方设法 克服困难

开办初期,由于地方财政不景气,报社也因此困难重重。当时,政府在荔浦风清挤出一百多平方米的住房为报社办公处,拨给一部残旧的五十铃面包车,24名人员编制,每年150万元经费,幸得惠阳工业发展总公司的支持,把他们更新出来的十余套办公台凳送给报社,解决了部分购置费的困难。

印报时,由于国内新闻纸紧缺,进口纸需提早半年预购,且批量大,预订时更要一大笔资金。原地委领导也为此焦急起来,以为江门造纸厂有生产新闻纸,于是打电话给该市市委书记,解决燃眉之急。然而江门造纸厂只生产一般纸张,并无生产印报新闻纸,想法落了空。后来得到深圳特区报的支持,把他们的印报进口纸切出部分供给我们使用。然而好景不长,因他们的进口纸是免关税的,转让给东江报社使用是违反政策,于是又断了门路。几经周折,才一步步解决这一难题。

特别是印报问题,困难更大。由于报社没印刷设备,只能依靠惠阳印刷厂。该厂虽是老牌名厂,但设备毕竟落后,他们还是采用铅字粒排版,排一篇上千字的稿得花近一个小时,尤其签付印时,麻烦更大。那时部门的值班主任和值班老总拿版面到厂里去,指导他们如何更改。每逢有重大新闻发生时,得撤换稿件。有时签了清样,上了机准备开印,要改版的话,排字工和制版工下班了,他们住在市区东南西北,家里又没安装电话,这时只好先找回车间班长亚民、制版工张师傅,由他们把操作工逐个找回来改版。

冬去春回,百花盛开,改革开放春风吹暖华夏大地,新闻媒体也日益发展和完善。1993年10月1日起,从周三刊的《惠州报》改为《惠州日报》,吸纳了一批新闻人才,发行量大大增加,新兴的广告业务也繁盛起来,建立了4人的广告部,经济收入也大大增加,在各县和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办起了印刷厂,采用电脑排版,完善了印刷设备,印刷面貌焕然一新。

不负众望 把报办好

报纸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信息、反映民生。报社从业人员时刻牢记这一宗旨,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工作,办好报纸。凡有较大事件和活动,皆摆在重要日程上来,及时宣传报道。一直以来,坚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报道这一主旨不放松。如东莞荔枝王叶钦海,因他发展岭南佳果荔枝有方,效益显著,报社则用较大篇幅进行报道。

1987年间,海丰县境发生了大洪灾,在当时行署领导的带领下,组成工作组及时赶到现场,指挥战斗。原报社副社长陈荻同志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及时发回了消息和通讯进行报道;一天半夜,位于麦地路的集餐饮和住宿功能齐全的春秋酒店突然起火,消防人员和灭火车倾巢而出,奋勇扑救,市领导也赶赴现场指挥战斗。原报社记者刘青也赶现场进行采访,到次日凌晨3时左右,终于把火扑灭。这时刘青同志立即赶回报社,赶出稿件,已上机准备开印的版面撤了下来,换上这一消息,清晨便见于报端,得到领导好评。版式总监陈水清,198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负责美编工作,他下午、晚上上班,早上休息,至今30多年来从不间断,但毫无怨言。报社众多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一心把报纸办好,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赞扬和歌颂。

再接再厉 春色满园

随着形势的发展,报社面貌日新月异,办公条件日趋完善,把解决办公场所放在重要日程上来。原办公地从原市政府下院搬到上院,因人员逐步增加,场地仍不能适应,后又租用于荔浦风清的原老干活动中心。随着报社经济收入的好转,决心自筹资金,于文华一路建起13层的新楼和1000多平方米的印刷厂。因城市规划缘故,几年工夫又迁建于三新村。新建的报业大厦,外观宏伟,内部设备齐全;同时还建起新的印刷厂,设备也很先进和完善,面貌焕然一新。

惠州日报社坚定地与时代同行,于2007年9月成立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2017年,抓住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确立“融·创赢未来”战略,实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