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阅读等思考既简朴也包容

《重逢社会》: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18日

作者:陈心想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重逢”是一个持续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到一处旧地,见到一位故知,记起一段往事,那便是人们最常说的重逢。然而在事后回忆中,往往只有那些能被察觉的事件才会被定义为“重逢”。更多的则在不经意间静悄悄地随风而去,被忽略,也被遗忘。幸福的是,它让人摆脱过去的束缚,而悲伤的是,它也让人未曾留意有的事物已经改变,甚至已经消逝。

青年社会学者陈心想以“重逢社会”为题对他零零碎碎的重逢进行了一番整理。当然,一旦书写即意味着重逢,因为笔下的所思所虑已经是事后的回忆和讲述。陈心想的重逢之不同在于,它发生于多重经验之下:从乡村来到城市读书、教书,再重逢乡村;从中国前往美国继续读书、教书,再重逢中国社会;如今从美国回到中国教书,再重逢美国社会。这让他在《重逢社会》所收录的社会学杂文中对乡村、教育、饮食、阅读、影视等议题的思考既简朴也包容。他下田做过农活,在不同制度环境的城市念过书、也教过书,而这样的经验在20世纪末很常见,在如今青年一代学人中则越来越少。

(罗 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