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廖仲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他的一生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民权的自由和民生的幸福而与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一生。
廖仲恺于187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华工家庭,小时候从父母口中得知许多华工遭受洋人歧视、虐待和凌辱的惨事,十二岁时,亲眼目睹了美国白人殴打、枪杀华工,触发了他的深思,也从此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1893年,廖仲恺的父亲在旧金山病逝,廖仲恺陪母亲将父亲的灵柩运回鸭仔埗安葬,一家自此结束了侨居美国的生活,廖仲恺回到家乡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廖仲恺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深刻认识到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的清政府。
1896年,廖仲恺考入香港皇仁书院就读英语专业。1897年10月,廖仲恺与何香凝结为夫妇。1902年11月,为寻救国救民真理,夫妇俩变卖家私凑得路费,共赴日本留学。
1905年8月20日,在廖仲恺夫妇的积极配合组织下,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并任总理。随后,廖仲恺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担任执行部外事部干事,成为了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廖仲恺担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财政部副部长,后追随孙中山从事反袁世凯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和廖仲恺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廖仲恺在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讨袁”“护法”,利用一派军阀打击另一派军阀,进行国民革命,多次遭受失败的痛苦,处于一筹莫展的境地。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廖仲恺大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亲自主持参与制定了革命政府对农民运动的第一、二次宣言,制定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组织法,以及工会组织条例。为了支持工农运动,他兼任讲习所所长,向学员作政治报告,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的骨干。
1924年沙面全体华工罢工期间,廖仲恺即以工人部名义,发动广州各界,组织起“沙面反苛例罢工后援会”,给罢工工人以声援和物质上的援助。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领导罢工的苏兆征、邓中夏等人和担任罢工委员会顾问的廖仲恺经常在一起研究制定斗争策略,大力维护工人权益,严防敌人破坏。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中外反革命势力破坏工农组织,捕杀工农运动干部和群众。为此,廖仲恺当即在《革命周刊》上发表题为《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明确提出了“革反革命派的命”的号召,并彻底揭露了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面目,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极端仇视,他们把廖仲恺视作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925年8月20日上午8时,在广州,廖仲恺和夫人何香凝乘车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党部大门口,廖仲恺举步入门刚踏上石级,就被国民党右派事先埋伏的五六名暴徒乱枪杀害,年仅48岁。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 上一篇:6年助198人次贫困学生圆梦
- 下一篇:9月1日起 我省耕地占用税实施新税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