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是智库 核心竞争力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对如何建设与运营智库进行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

智库,又称思想库,英文为“Think Tank”,即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案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每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智库在发挥无形的思想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强调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的作者在考察、研究几十家国际顶尖智库的运作与管理基础上,站在全球思想竞争的高度,从多年创办智库的实践出发,在全球传播机制、融资运营机制、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建设与运营智库进行了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值得决策者和有志于关心国家前途的人一读。
对过去百余年各大国智库建设进行回顾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以大篇幅对过去百余年各大国智库建设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智库在国家发展建设当中所具有的作用。作者以英国智库作为研究起点,指出英国智库起步于工业革命之初,开欧洲智库先河。在上个世纪,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民经济和社会研究所、政治和经济研究所以及亚当·斯密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智库,为英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本。在美国,兰德公司在冷战时期主导了美国的核战略,影响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谋划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还主导了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军事战略;外交关系学会则参与设计了联合国宪章的主要部分,提出遏制苏联,参与谋划马歇尔计划。1970年代的联邦德国政府意识到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建立咨询部门,并由政府资助5年,最后出现了以反腐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透明国际等智库。而苏联在1950年代的“解冻”时期产生了俄罗斯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以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为代表。相较于欧美智库动辄百年以上的历史,亚洲智库出现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日本影响深远。野村综合研究所作为日本智库当中的佼佼者,曾深度参与日本政府制定的ICT国家战略研究。通过这些回顾可以看出,智库具有“产生新思想、影响政治决策、引导舆论、教育公众、储存和输送人才、开展二轨外交”等功能,因而被称为是一个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机构之外的“第四力量”。正因为智库在国家战略中所发挥的重要的、建设性的作用,1971年美国学者保罗·迪克逊在其著作《思想库》中将智库称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指出智库具有“五力模型”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对如何建设与运营智库进行了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作者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指出智库具有“五力模型”,也就是说,智库是“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这5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力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支撑力是五力模型的核心,只有扎扎实实做研究,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形成支撑,并最终拓展到对政策的影响力。社会传播力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是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必经之路。全球化背景下,智库还需具备国际视野,打造自己的国际输出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如此才有可能影响国际舆论与政策,更好地助推中国的崛起。政策影响力是“五力模型”的最终归宿,其他四种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均为了实现政策影响力这一智库的最终目标服务。
《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还对中国智库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中国智库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指出,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同样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智库,需要一大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的强大智库提供智力支持,这是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中国应对日益复杂的世情国情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及时有力发出国家声音的重要保证。对于像中国这样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国家来说,要想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就必须加强智库建设,用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贾登荣)
- 上一篇:开国元勋这样为人民幸福奋斗
- 下一篇:美在客厅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