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的日子

惠州日报2019年10月16日

有书的日子,人的精神才会富足。 玲 子 摄

阳光一高,万物的身影就变得疏朗起来,人世的一切都变得繁复起来,就像书中的那些文字,离奇、轰烈、蜿蜒、紧张,让人的心在张驰中被牵绊。一缕缕阳光如张着翅膀的蝴蝶,飞进纸页,爬上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就如初夏的花儿散发出动人的清香,让人的精神与魂魄都得到了芳菲……

虽然几十年过去,但我还是忘不了那年的春天,自己捧着学校新发的课本,坐在阳光下津津有味地捧读的情景。虽然老师还没有教的课本里有许多字我不认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但我仍是如饥似渴地将书看完。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但书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大千世界。它就像一道美味让我垂涎三尺,又像一条阳光大道,让我渴盼着向前去。

只可惜那时候的书太少了,除了课本之外,我几乎看不到其他的书。为此,每一年的寒暑假,我都通过同学关系,借来他们上初中、高中的哥哥姐姐的语文课本。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孙犁的《荷花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记得小学四年级,为了赶在放学前,看完从同学处借来的《少年文艺》,我竟然在数学课上开起了小差。书被老师当场收走,为了取回书,我被迫按照老师要求,把母亲请到了学校。那天下午,在家里准备接受“严刑拷打”的我,却没等来母亲的棍棒。目不识字、脾气暴躁的母亲第一次和我畅谈,她说,数学老师对她讲,我是个特别喜欢看书的孩子,老师很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要注意场合,不能因为喜欢看书而影响了课堂学习……老师和母亲的教诲,就像书中的那些文字,让我刻骨铭心。没有书的生活,就像没有调味的饭菜寡淡无味。上高中时住校,每周家里给我10元伙食费。每周一,我都啃一天从家里带的馒头,这样一月下来可以省出8元钱。每个月,我都可以从新华书店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高二第一学期的一个周末,我存放在宿舍里的书包被偷,除了课本之外,还有我新买的四本小说。丢失的课本可以借旧的,但这四本书却没法借阅了,那是我积攒了好几个月的伙食费购得的。初参加工作时,在山区,每月400元的工资除了留足生活所需之外,剩下的钱我全部用来买书。虽然当时的生活有点清苦,但我的精神却是高涨饱满的。3年后,我回城的行李中,最显眼的便是四大箱子书。

因为从事文字工作,我的书越来越多,有朋友赠阅的,也有自己购置的。虽然自己每天早晚都挤出一点时间去看书,但这看的速度明显赶不上书增加的速度。很快,我的书柜爆满,就连衣柜也放了书。屋子的窗台、沙发旁、床头……到处摆放着书,为此,妻子没少抱怨。但我舍不得扔掉每一本书,就像它们是我的孩子一样,每一本我都不愿意放弃,非要看完,并收藏起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我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实不仅是我,包括我周围的很多人。虽然大家手头都不缺书,甚至家里有很多藏书,但真正能坚持一个月读上一两本书的人,也许不多。

没书的年代,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简单枯燥乏味,需要用书来充实,我们渴盼书。可是当我们不再为买一本书看而发愁时,却发现我们的日子,已经容不下一本书的空隙。虽然我们的生活富丽堂皇、衣食无忧,但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就像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我知道,那是缺乏一本书的指引,因为书捧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中的享受,还有思想上的深髓。所以,我们还是力争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因为有书的日子,人的精神才会富足,灵魂才有归宿,内心方充满快乐。(秦延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