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本存折 如今多样理财
金融市场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市民理财方式大变化
如何配置资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幸福烦恼”。70年来,随着收入不断增加,惠州市民从“勒紧裤带过日子”到多元化投资;从银行储蓄、国债,再到股票、基金、黄金、房产等,理财方式多种多样,理财观念也不断变化,变得更加成熟。
理财方式
从储蓄和国债为王到理财产品多样化
今年62岁的林伟豪是惠阳人,曾在企业当会计,后来下海做生意,一直和钱打交道,他的理财方式也随着时代而变化。
上世纪80、90年代,投资保值基本上是储蓄、国债为王。林伟豪说,以前工资是200多元,大家存款都不多,但当时存款利率常常超过8%,记得1993年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大多数人都把钱存到银行。
“那时候,惠阳古屋市场附近有一家银行开业,整条街敲锣打鼓,去存钱的人排起了长龙,说县里人尽皆知都不为过。”林伟豪说,他让老婆把家里的甘蔗和鸡鸭鹅家禽全卖了,银行开业那天他存了5000元,银行还回送了一床被子,上面写着“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林伟豪说,那个年代,储蓄几乎是国人唯一的理财方式。“参加爱国储蓄、支援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参加储蓄、积累资金,加速国家工业化”等储蓄宣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奠定了我国第一储蓄大国的基础。
后来,林伟豪发现买国债比银行利息高,有1年、3年和5年期。“有时为了买上利息高的国债,早晨5点就去排队。”林伟豪回忆起“抢”国债的场景不禁笑出了声。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日渐成熟,基金和各式各样的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林伟豪的理财工具箱不断扩容。“以前只有一本存折,现在有十多张银行卡,一直在买银行理财和保险,也在定投基金,前两年还投资过P2P。”林伟豪说,现在收入多了,投资渠道也多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债券等纷纷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分散投资”的渠道。
投资观念
“理财即是投机”变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进入千禧年后,商业银行理财开始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眼帘,房地产开始崛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银行宣传语渐渐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以前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把钱放进银行,其他所谓的理财都是投机。”林伟豪说,这些年,随着老百姓腰包渐鼓,CPI等经济指标常常被媒体提及,惠州市民理财意识逐渐提高。
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当时国人对于股票还不熟悉,只有少数“敢于吃螃蟹”的人冲进股市。林伟豪不算是最早进入股市的人,但也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百万富翁。
“那时候,股票只有数十只,而且几乎只涨不跌,深圳交易所现场天没亮就有人排队了,几乎天天挤满了人。”林伟豪说,他1992年开始进入股市,拿出8000元银行存款去炒股,亲戚朋友都认为他疯了,常常到家里来劝说。“老婆为此半个月没有理我,但很快我就赚回了3000元,相当于我当时一年多的工资。”至今,当年往深圳冲的那种破釜沉舟的情景仍然常常萦绕在林伟豪的心头。
如今每天早上9点半,准时打开股票账户,看看今天的自选股是“红了”还是“绿了”成为林伟豪及周边朋友的习惯。银行出了哪种理财产品,买哪只股票、基金好,买房子买在哪个片区升值快,是他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话题。
随着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物价上涨,惠州老中青进入全民理财时代,惠州的金融市场也逐渐完善起来,如今处处是银行网点、保险公司,理财之花遍地开放。
理财心态
摒弃盲目投机心态,投资观念更加理性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和近几年P2P平台爆仓、数字货币的大起大落后,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市场,市民又开始重新审视理财观。
在2007年底,惠州房价持续走高,林伟豪的妻子和3个朋友曾经一起在惠州江北买了7套房,2008年底,收款遇到问题差点就断了资金链,至此,他再也不允许家人“高杠杆”投资房产。
近几年来,P2P平台从疯狂到爆仓,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轨迹,林伟豪身边不少朋友也中招,多数人血本无归。“有些人明明实业做得很好,刚开始是跟这些平台借钱融资,慢慢变成投资这些平台,随后渐渐被套牢,最终崩盘。”林伟豪说,经历这些风波后,多数人开始觉悟:投机不可取。
“我儿子这一辈虽然自嘲‘积蓄不多’,但他们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这也是一种理性。”林伟豪认为,近几年国家对楼市、融资平台、虚拟货币的政策调控,也促成了人们树立谨慎理性的理财观念。
惠州日报记者黄岸媚
- 下一篇:关注眼健康 从日常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