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况味与哲思
杏花烟雨,草长莺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天人相印的自然密码。倘若将这一凝结着中华文明传统理念与繁衍规律的节令对应于人,那便有了风骨与灵魂。《四时之美:丰子恺的节令书》(长江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四时之美》),按二十四节气顺序,记录了丰子恺的西湖春游、夏夜听雨、秋风鸣虫、冬日赏雪等的生活趣事,让我们在感应时物中看到中国传统民俗的诗情画意和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
以朴讷而又明亮的语言,完美诠释二十四节令
鸟有鸟时,花有花季,大自然的气候物象在节气里演绎的不仅是时间坐标,还有生存方式。是诚实以对地朝向天地时间,还是妄求逆悖去达到速成和扩张?散文集《四时之美》以春、夏、秋、冬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生活趣味故事相结合,以朴讷而又明亮的语言,完美地诠释了二十四节令,即人们对节令的理解与支配体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支配,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也是与自身、同族乃至于后代的相处。让人在恬淡率真、意味隽永的文字中,感受天地万物的精妙可爱。
丰子恺是知名的散文家、漫画家,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而节气于小孩子尽是欢乐,这在该书随处可见。《秋》中,作者想起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种无忧无虑的孩童般心情跃然而出,让人欢喜和羡慕。王老公公《独揽梅花扫腊雪》,于作者是“一幅很动人的图画”,但在父亲眼里却是“do re mi fa sol la sil”,这缘于父亲小时候学唱歌先生教的音阶。而姐姐形象的讲解让兴味极浓的作者发现:“爸爸是do,姆妈是sol,我是mi,你是la,阿四是re,徐妈是fa,新来的王老公公是si”,饶有趣味……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子恺是“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的人。而他的文字也被赋予了童真天然之趣,在四时的积淀中产生了智慧与美好。
在感知自然气息中,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淡与从容
节气于成年人便是哲思。如书中的《春》,作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之春的时节,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思考。“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人生也是一样,以20年划分一个节令,20岁以前为春,20岁至40岁为夏,40岁至60岁为秋,60岁至80岁为冬。暮春后的人生多了几分主动性,生命本能的特征也多了起来,这一生中最天真、最无邪、最愉快的时期,正是人生价值的创造时期。在《甘美的回味》中,作者由朋友赞颂“寂寞起来弹一曲琴多么舒服”,回想起自己学习音乐的经过。虽然曾经“不舒服”,但先生的“严肃”讲授和作者的“艰辛”刻苦,让回味成为了甘美。《山中避雨》写出游山之行扫兴之极,不想一把胡琴牵引出“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萍水相逢的人有了惜别之情,这便是“乐以教和”。《秋》于季节是一种衰败,于人生是一种衰老。当生命“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赤栏桥外柳千条》中的不同颜色,让作者看到的不仅是斑斓的色彩,还有人性的差异。《蜜蜂》四处碰壁飞出,让作者感受到的是“求生活”的不易……类似种种,看似随意,却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节气不仅是中国人生存依赖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展示。而丰子恺的节气令,不仅让我们在感知自然的气息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恬淡与从容,还有人与自然、生命、万物等都是息息相通的人生况味与哲思。
(秦延安)
请作者与本版编辑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 上一篇:青山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