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家经典的文化密码
《四书通讲》深入浅出梳理国学经典,阐发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所谓《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先生坚信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对于今日世界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跋涉于中国儒家经典的瀚海之中,逐渐“勘探出一条隐而未显的道脉”,继而捧出这部沉甸甸的《四书通讲》。全书拨开云天,对“四书”所涵盖内容进行了一一梳理,引经据典、丝丝入扣地解读《四书》中所蕴藏的文化密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儒家经典的窗户。
《四书》对于中华文明赓续与民族精神凝聚作用显著
《四书通讲》一书高度评价《四书》,认为它对于中华文明的赓续与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首先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被命名为《四书》,其功劳应属南宋大儒朱熹。他在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时,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为一体,从此就有了“四书”之说。朱熹的这一做法,不仅激活了蕴涵于“四书”中的儒家道统的新生命,而且开启了科举制度和经典教育的一个新时代。
作者还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所开创的“道统”与“学统”思想,从出现那天起,就与君王代表的“势统”与“政统”分庭抗礼。尽管儒家所弘扬的“道”,很多时间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但丝毫没有掩盖“道”的思想光芒,最终还是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形成了“道尊于势”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儒家经典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所以,作者才不无感慨地说:“中华文化正是一个由血统、学统和道统交织而成的独特的文化生命体,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中,她已经形成了人类文明中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她也许不够完美,但她足够智慧、足够坚韧,也足够温暖。”
发掘儒家经典中的“日用常行之道”
《四书通讲》一书仔细梳理、逐一诠释了《四书》所包含的义理法则,发掘出蕴藏在儒家经典中的“日用常行之道”,从中看出“四书”的博大精深,无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作者通过对《四书》反复的研读,根据《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涵盖的内容,提炼出了为学之道、修身之道、孝悌之道、忠恕之道等十八个子目,为人们了解《四书》提供了方向与路径。接着,作者又一一剖析这些“道”所表达的观念、阐释的思想、蕴含的理想,让我们看到,《四书》中的这些道是可知、可传、可行的。就以“为学之道”来佐证,作者说,打开《论语》,开篇便是《学而》篇;《学而》篇第一章便是一个“学”字。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学”这个汉字代表的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础。接着,作者又根据《四书》的内容,逐一发掘出其间包含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境界”等观念。应该说,《四书》中关于“诚实严谨、好学乐学、敏而不倦”的学习态度,“学思并进、博文约礼、温故知新、一以贯之”的学习方法,“自信不惑、乐以忘忧、变化气质、超凡入圣”的学习境界,对于今人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正是基于《四书》的价值,作者才说,“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通读四书,了解其所涵盖和传递的中国人的‘日用常行之道’,就绝非仅有‘知识考古学’的价值,而更有个体生命激润与成长的意义。”
对《四书》中“道”的阐释,其观照现实的作用十分显著。所以,作者才会提醒人们,“默诵古人的告诫,参悟圣贤的智慧,重建传统的价值,守住古老的信仰,反思当下的悖谬和乖戾——唯有立身于‘道’中,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聆听这样的教诲之后,我们也不妨拿起《四书》来通读通读,切身感悟一下儒家经典中所蕴藏的那些文化密码。
(贾登荣)
- 下一篇:季候美在诗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