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诗词中的“云和月”

惠州日报2021年11月26日

繁盛唐诗和五代丽词打下的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北宋诗词的创作与繁荣。于是乎,北宋的文坛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墨客。而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北宋建立后的第143年,北宋王朝覆亡时,岳飞24岁。所以,他身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动荡年代。

岳飞诗词表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说,岳飞的命运是不幸的,但他的生命中也有着相当的幸运。历史和时代给予岳飞的文学创作时间是短暂的,但他的作品却是坚实、厚重、魅力四射的。说岳飞不幸,是因为他生在一个既幸运又苦难的年代,他空负一腔报国情怀,遇上了偏安苟存的高宗皇帝和一个格局偏小的南宋王朝。然而,岳飞生命中的幸运却又在于,他生于一方水草肥美的文化土壤之中,从少年到青年直至壮年,祖国繁荣的文化和艺术土壤,让他这株理想之树,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更重要的是,岳飞在短短39年的生命中,在他抗金繁忙的军务之余,依然创作了数十篇不朽的诗词文赋,且篇篇精品,首首堪赞。请读他描写峥嵘岁月的诗篇:如《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即使是在硝烟弥漫、战云密布的军旅之中,他仍忘不了激励将士和挚友,同时抽空欣赏一下祖国的大美景观,忍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

别以为武将身份的岳飞只懂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你看他挥剑过后,柔情犹在。那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那是他对生灵涂炭的不胜悲哀,那是他对人情冷暖的自然流露,那更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好一个“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谁说他只会豪放,不会婉约?不妨读读《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诗词为古代军旅文学贡献典范之篇

受战火和时局的限制,岳飞不可能创作出更多的诗词作品来,但从其孙岳珂(岳霖之子,官拜邺侯、校户部尚书)编纂的《金托粹编·鄂王家集》中收录的二十余首(阙)诗词作品来看,岳飞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素养、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均是独树一帜的,令人回味无穷并由衷赞叹。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岳飞的诗词,至少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价值:

其一,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收藏价值。岳飞把爱国之志、人生之志与奋斗之志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大爱之情。篇篇精彩,句句箴言,千秋万代,广为传颂。其二,艺术手段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存乎一心,自然和谐,无刀斧之痕。岳飞深习《诗经》之风,又继《楚辞》之体,更深得李、杜、苏、辛的豪放之气。他的诗词作品所体现出的特色与风格,却是苏词、辛词之外的另一种别致的风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与苏词的“大江东去”“一樽还酹江月”一样潇洒,却比苏词有了更胜一筹的积极向上。“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过张溪赠张完诗意》),与辛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叹,又多了一丝豪气,增了几缕阳光。岳飞诗词少雕饰、多直述,天然净质,令人回味。其三,为中国古代的军旅文学贡献了典范之篇。岳飞作为一位文武兼修的报国栋才,一以贯之地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豪放和气派,但他却始终如一地坚持从诗词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革故创新,并使之发扬光大,实属难能可贵:“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这一串串经典名句,早已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们书筵画宴上的珍品。

(张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