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平渠 让“水背”变成“水贝”

惠州日报2021年12月29日

龙门农民画长卷《龙平渠·幸福渠》(局部),反映龙平渠浇灌出两岸丰收场景。

虽然面朝大河增江,但是由于地处大河之南,为水之背。加上地势颇高,在过去,水贝村的水田很少,多少旱地和山前台地,干旱严重制约着水贝的发展。直到龙平渠的修筑,才彻底改变“水贝临江而无水的困局”。

在水贝村敦祖伍公祠外,一条绵延的水渠与古老水坝相交错,贯穿了整片田野,源源不断的水流持续与石头碰撞,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十分悦耳。水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路军介绍,这条水渠源自龙平渠,村内许多村民都依靠这条水渠保证农田的灌溉。

在这条水渠投用之前,水贝村曾依靠另一条“左龙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但因后期淤塞泄漏等问题,“左龙渠”宣告废弃。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左龙渠进口位于铁岗河下游的左潭公社穴头村附近,在右岸山边沿山挖渠引水,途经穴头、水口、旱夫至鸬鹚、水贝,全长8公里。由于沿途山腰坡陡,地质又属碳质页岩,呈明显断裂发育,其松散的碎岩和泥屑,日久随雨水倾泻入渠,造成淤塞,加上沿渠渗漏严重,至1976年以后,不能通水而报废。”

左龙渠失效后,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灌溉区遭遇干旱。为保证村民的灌溉用水问题,1982年,从城西修筑暗渠,在龙平渠的基础上增建甘水支渠,解决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农田灌溉问题。据《龙门县水利续志》记载:“1982年在干渠6公里处取水,穿过西林河,建成甘水支渠,其中反虹涵长612米,渠道长12公里。”

“多亏了龙平渠,才能够解决我们的农田灌溉。”村中有老人感叹说。甘水支渠解决了水贝、甘香、水西一带的灌溉问题,这只是龙平渠造福龙门百姓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水贝村一样,龙门大多数农村的水利设施十分简陋,防灾能力不高,农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车等简易设施引水灌溉。这些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导致农民时常广种薄收。

除此之外,龙门也饱受水旱灾害的影响,1953年,受特大洪水的影响,龙门县城除了高街外,全部区域均被洪水淹没,其中水西大队的张屋(围)整个围村的房屋更是被洪水淹没至坍塌。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1953年,渡头站最高水位91.50米,龙门站70.26米,香溪站38.54米,全县受灾农田为10.2万亩。”

1955年,龙门发生史上最为严重的春旱。据县水利局原副局长、《龙门县水利志》及《龙门县水利续志》主编邓自坚介绍,由于水利设施薄弱,当年的春旱共造成全县八成以上的农田受旱,面积达21.2万亩,稻谷减产289万公斤。

自然灾害的发生引起了龙门县委、县政府对水利,特别是灌溉问题的重视。当时,县领导带领水利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决定修筑一条引水渠(即现在的龙平渠),以解决王坪(2005年撤销王坪镇改设龙田镇)、龙城、平陵和龙江一带的农业灌溉问题。

1956年秋,龙平渠正式动工。作为龙门唯一一宗中型引水灌溉工程,龙平渠始建于1956年8月,渠道全长105公里,担负着龙城、龙田、平陵、龙江4个镇街6.7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受益人口近10万人。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龙门人民仅靠个人的手力、脚力和肩力,还有一把锄头、两个粪箕进行施工。浩浩荡荡的龙平渠施工队伍,从施工到竣工的半年里,风雨兼程,不分昼夜。以坚韧的毅力建起了润泽世代的“幸福渠”。

龙平渠顺利通水后,饱受干旱之苦的水贝村人民,把大量旱地改为水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古村实现了从干旱少水的“水背”到稻浪千重的“水贝”的华丽蜕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