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风情 魅力蓝田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21日

蓝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古老的蓝田正焕发新的生机。目前蓝田村已完成了全村污水管、生活污水处理池、村道及巷道硬底化绿化亮化、党员活动室维修、蓝田瑶族乡形象入口、瑶族文化展览馆、舞火狗广场、休闲公园等项目,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村容村貌,为村民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舞火狗广场、人民公仆宣传栏,加强环境整治,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长长的朱红色长廊,古香古色的路灯,蓝田村舞火狗广场,占地约6000平方米,一眼看去,宽阔平坦,气势恢宏。在广场中央,是一个圆圆的中心池,名曰“地塘”,舞火狗时,在地塘里架起一堆柴火燃烧,即将成年的少女围着这个火堆转圈,边唱边跳,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舞火狗广场也是蓝田的文体广场,体育健身器材配置齐全。广场设置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以及演出的舞台、体育锻炼器材和休闲椅。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来时,三三两两的村民到这里散步、跳广场舞,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气氛。

在广场外围设立了人民公仆的人物宣传栏,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郑培民等,相应介绍了他们的光辉事迹。广场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蓝田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蓝田村除了舞火狗的大广场之外,还分别在路边村和杨一、杨二小组建有两个小广场,给村民休闲、健身创建了良好环境。广场装有监控、路灯、健身器材和广播。每天早上准时播放新闻,村里老人都到这里边锻炼,边听广播。

蓝田村在环境整治上双管齐下,除改变外在卫生环境外,还针对当前农村污水污染环境严重的情况,积极配合,在连片示范建设区时,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农村污水集中排放的有关要求,安装污水处理系统。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家庭日常生活化工产品的广泛运用,比如洗涤剂、沐浴液、冲厕污水等,以及养殖、畜牧业、小作坊广泛兴起所产生的污水,污染物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水源,加上农村条件落后、卫生意识差、污水长期直接排放的生活习俗,形成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严重恶化。

而今,蓝田村分别在路边村、蓝一和蓝二、杨一和杨二、上长墩和上新,装有四套污水处理系统,村民家都接上了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和畜牧粪水都排进了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地控制了污水污染环境的现象,村子整个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目前,蓝田村建有垃圾屋15个、公厕1间,安装自来水388户,设有排水排污管道约2公里,在卫生环境和水源上得到根本改善。充满歌舞风情的瑶族村,正成为让人向往的魅力蓝田。

蓝田人在风俗、方言和信仰等方面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密码

在蓝田村,到处都浸润着瑶族文化的影子,蓝田村委办公楼的墙体外立面,也独具瑶族特色,布满瑶族特色图案,这在朴素庄严的政府建筑上是很少见的。蓝田乡文化站站长杨柏喜指着其中一个图案介绍,这些都是“舞火狗”的图标,意思是三条狗围着一个火堆,十分形象。蓝田村是“舞火狗”的发源地。2021年初,蓝田乡“蓝田瑶族文化展览馆”建成开馆,展览馆位于蓝田村舞火狗广场旁边。

瑶族文化源远流长。《龙门县志》记载:“上建、高明、铁岗多土著,俗虽朴野犹推淳朴”。上建就是今天的蓝田,土著就是指瑶族人,在明代以前自粤北迁来。

今天的蓝田人在风俗、生活习惯、服饰、婚丧,以及传统节日、方言和信仰等方面都反映出瑶族的特征,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密码。蓝田瑶族的中秋节叫团圆节,这一天要举行传统的“打歌堂”、祭祖、祭拜峒主公,以及“舞火狗”和男女对歌等活动。

相传,瑶族的祖先早年在深山密林中生活。过着游猎的生活,狗是得力助手。在远古年代,峒主幼年丧母,是父亲靠挤狗奶养大,为了不忘养育之恩,因此先主定下每年八月十五,要举办舞火狗,为记住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要像对待祖婆一样来纪念她。瑶族祖先传下养狗的习惯,不准打狗、骂狗、卖狗,不准吃狗肉,狗死之后,要埋在自己家里后门外的菜园地内。

蓝田瑶族文化展览馆位于蓝田村杨屋小组。文化馆占地400多平方米。设计新颖,富有特色,融入飞檐、长鼓、吊脚楼等瑶族文化元素,以红黑蓝三色为主调,色彩绚丽典雅而庄重。展览馆以清晰的历史脉络、文博的视野,较为系统地展示瑶族的历史文化。展览馆一楼左边是仿造的蓝田瑶族“穴居遗址”,十分逼真,窑口呈椭圆形,里面空间比较大,人可站立,跟真实的瑶洞十分相似。右边是“文物展览室”,有家具、渔具、农具等100多件展品,以及竹篮、犁铧、稻谷风车、斗笠等用具,大多与汉族无异,木工工具线刨、刮刨、木钻、角尺、墨斗等,以及理发工具剪刀、推子、剃刀石等,精致展示了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程,逐渐汉化,这其中有清代展品40余件。展示了田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瑶族人民的历久不衰、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楼展馆内容分为“瑶族历史”“特色文化”“传统习俗”“现代蓝田”四部分。“特色文化”是人物和风景的微景观,再配以文字说明,展示“舞火狗”的全部环节,风景秀丽,形象逼真。瑶族服饰展示有男装、女装、头饰、围裙等颜色十分鲜艳、亮丽。“瑶族习俗”介绍了瑶族人婚嫁、情歌对唱、劳动,门前有挂“黄狗头”的习俗。黄狗头是一种野生植物,外壳附着黄毛,去壳入药。瑶族先人认为悬挂“黄狗头”能看守门户驱邪逐恶,保佑康宁。每逢瘟疫流行季节,家家户户房门挂上一只用青葛藤系住的“黄狗头”,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蓝田文化站长杨柏喜,对蓝田的瑶族文化如数家珍,他于1998年到乡文化站工作,2006年担任蓝田乡文化站站长。2006年6月,“舞火狗”获批成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开始申报国家“舞火狗”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他不遗余力,为申报非物质遗产,举办舞火狗节,筹建文化馆,开办民俗学习班,等等,为宣传、挖掘和传承瑶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今,他依然致力于挖掘、传播和弘扬蓝田瑶族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