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民院士》展现“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用科技扶贫丰硕成果谱写时代赞歌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体裁。获得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1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农民院士》,全景式展现了“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近5年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文笔细腻、生动感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报告读来催人奋进,荡气回肠。
深入基层,运用科技武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国家一级作家李春雷老师多次深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朱有勇院士的扶贫经历,通过不同群体、不同侧面、不同事件来精彩讲述蒿子坝村旧貌换新颜的感人故事,从而歌颂了朱有勇院士带领下的科技扶贫队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促使贫困村民摆脱窘境,走上殷实富裕之路的艰辛历程。
朱有勇院士的精准扶贫主要有几个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点,孕育冬季马铃薯;二是根据三七生长特性,栽培林下三七品种;三是开办蔬菜培训班,同时鼓励牲畜饲养和农家特色餐饮经营等。
这三件事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很难。为打消村民顾虑,朱有勇先行先试,让他们看到新品种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三七不能连续种植的难题,朱有勇带领十多个博士生和硕士生每年要做1000多种实验,要解决土壤内涵等国际性难题;引导村民播种各种蔬菜,从丰富产业结构思路出发,打破他们固有的习惯,通过示范和带动,让群众看到甜头。
从扶贫的手段看,扶贫先扶智,他们举办各类培训班,吸收学员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成立国家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立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县分中心,培养了各类高精尖人才。所有这些可以看出,朱有勇及其团队,在澜沧的一系列作为,从科技入手、从基础抓起、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所做出的一切殊为不易,简直是时代的壮举。
多维叙述与时空转换,内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农民院士》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采取多维叙述与时空转换的方式,使文本结构形式更加生动灵活,内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朱有勇的形象显然是立体生动的。他曾是一位底子过硬的“农家汉”,能吃得苦中苦,能喝得大碗酒;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院士,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的发现;他有博爱之心,把爱给了自己的学生,给了扶贫对象,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在他的温暖关怀下,不断有爱的接续。这样一位在新时期责任感强且勇于担当的大国工匠,把自己的高深论文写在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让人由衷称赞。
《农民院士》一书语言精炼,在形容朱教授低落状态时这样描述:“苦恼,像大山,无边无际;像海洋,烟波浩渺。”再看这句:“每当走在松树下,摸摸油亮的三七叶子,嗅嗅绿色的三七花蕾,朱有勇习惯于笑呵呵的面容就会变得凝重,思绪飞出很远很远。”类似这种即视感很强的描写手法,增加了这部报告文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隐含在报告中的蓬勃朝气,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力量。
(朱延嵩)
- 下一篇:千年不易的追爱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