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镜鉴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据史载,傅昭六岁时父母双亡,他跟随外祖父卖书来维持生计。但即使生活困顿,但他也没放下手中的书本。经过孜孜不倦地认真攻读,他终于跻身士大夫行列。他先是在南朝的齐国担任尚书左丞;齐灭亡以后,又进入梁国朝廷,先后担任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左民尚书、秘书监等职务,后累升迁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喜欢读书的傅昭,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撰写了这本被誉为千古奇书的——《处世悬镜》。
文字简洁洗炼、容易传诵
《处世悬镜》由“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等九卷组成,每卷由10多条格言、警句式的文字组成,共计一百余条。这些格言、警句式的文字,不少散见于《论语》《孟子》《尚书》《易经》《孝经》《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史记》等经典文献中,作者摘抄以后,进行二度创作,重新定义、分类;而更多的段落是作者在赏读经典后,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撰写的人生箴言。这些刻着深深傅氏烙印的文字,传授了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所以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至今不衰。
《处世悬镜》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简洁洗炼、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容易传诵。每个段落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仔细品味,却给人余音绕梁、经久不绝的感觉;这些文字中蕴含的为人处世道理,使每一个读者感同身受,受益匪浅。应该说,这些警句、格言般的文字,不啻是帮助人加强自我修为、提升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将做人处世原则概括为九字箴言
《处世悬镜》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将一个人做人处世的应该遵循的原则,概括为“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等九字箴言。“识”是做人处世首先应该具备的道理。所以,作者开篇就告诫人们:“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循规律来办,不遵循客观规律就会出乱子;而且要善于学会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做到“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如果“不矜细行,终毁大德”。这些文字,可谓铿锵有力,直击人的心扉。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作者“识”之后跟进的就是“行”。作者首先提示说,“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也就是说,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是十分艰辛的,要想有所得,必须做到“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学贵有恒,勤能补拙”,只有战胜自己,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勇敢前行。在“信”这一卷中,作者强调:“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此乱道之根也”,所以,他提醒人们“君子不失信于人,不失色于人”,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在最后一卷“舍”中,他更是希望人们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会舍得与放下。他说,一个人“逐利而行多怨,割爱适众身安”,他又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他还说,“君子不为轩冕失节,不为穷约趋俗”,只有“退以求进,舍以求得”,才能成为生活的大赢家,书写人生的精彩。(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