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如何赋能个体
《价值共生》讲述华为等企业典型案例,剖析数字化时代如何实现组织和个体共赢
与时下那些更多着眼于数字化时代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专著不同,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陈春花所著《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一书,主要着眼于组织内部和个体的价值如何连接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以求实现组织和个体的双赢。本书除了论述严密、条理分明的理论阐释,还充分运用华为、腾讯、海尔等多家优秀企业的案例,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价值共生”。
认清数字化时代的特征才能获得最大公约数
“1(组织)+X(个体)”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公约数?《价值共生》汇编作者10年数字化组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真知灼见蕴含其中。作者认为,要求得最大公约数,首先要清楚数字化时代的本质特征,那就是连接(连接大于拥有)、共生(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当下(过去与未来压缩在当下)。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数字化时代,“连接”带来的益处(时效、成本、价值等)显而易见,并且明显超越“所有”带来的获得感。作者举例说,100年前亨利·福特曾经想“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汽车”的理想,在今天完全可以演化为“让每个人都能使用汽车”。“连接”汽车的意义远大于“拥有”汽车。在共享领域,这种现象非常多,效果也非常明显,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关于“共生”的意义,《价值共生》指出,数字化通过连接和运用各种技术,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两者融合是数字化的第二个本质特征。作者引用“数字孪生”概念来诠释这一特征——就如数字孪生一般,数字化正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这种重构不是单纯的复制,更包含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这意味着数字世界通过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相连接、深度互动、融为一体,“共生”并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变化、信息过载已经成为常态。针对应接不暇的各种信息,相比信息体现出的效率与速度,公众更关注其价值所在,也就是:组织尤其是企业为公众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提供的价值是什么、附加值有多高。因此,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化时代,通过“连接”与“共生”,组织获得外部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理解“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以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与能力的聚合。
管理者要锻造持续变革、面向未来、自我造就等能力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导致传统组织的内部环境在裂变、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作者认为,数字化时代,组织一定要做一件核心的事情,就是:怎样驾驭这种不确定性?怎样防止“1(组织)+X(个体)”小于“1”的现象发生?这是今天的组织遇到的巨大挑战。有鉴于此,作者非常重视数字化时代的“个体价值崛起”、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共生共融,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推进,万物互联时代来临,个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组织内部,也体现在与组织外部的连接和共生共融。在此背景下,个体便拥有“高自我效能感”,胜任力在不断拓展,与组织外部的其他组织实现共赢的机会也在增多。某种程度上而言,一些优秀人才不再属于单个组织拥有。这无疑对稳定员工队伍、强化组织凝聚力增加了一定难度。
基于以上原因,《价值共生》着重论述了“给个体赋能”这个话题。在作者看来,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管理者要锻造持续变革、面向未来、自我造就等能力。各类组织要打破原来的组织模式,实现管理流程等的再造。从管控到赋能、从科层固化到平台利他、从分工到协同共生、从实现组织目标到兼顾人的意义,这些方面都要着力,促使组织完成数字化过程中的新功能、新结构、新能力、新目标的转变。其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力、寻求组织和个体的利益共同点,最终实现“共生”。此外,要加强组织内部系统数字的集聚运用,完善与外部组织有关内容的资源整合、交互与综合利用,促进数字利用最大化。
要实现“价值共生”,就要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知识革命与组织学习”这个数字化时代的重大课题。实现学习目的、方向、流程、措施等的再造,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组织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组织学习力和提升力、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和增益。如此才能促进组织的数字化变革,全方位提升组织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张永刚)
- 下一篇:野生动物身上的生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