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身上的生态密码

《中国野生动物》传递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公众参与环保

惠州日报2022年05月08日

一幅大熊猫照片让我想起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也为我打开一扇野生动物世界的大门:早春雪后的秦岭上,白雪高洁,溪流苏醒,一只披着雪花的大熊猫正踩着石块,在积雪上留下前行的脚印。紧跟大熊猫而来的,是漫步在大兴安岭中的东北虎、安静躺在西双版纳雨林中的亚洲象、舞蹈在秦岭山区柿树上的朱鹮、嬉戏于南海大襟岛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中国野生动物》一书中,每一个物种都绽放出无穷的生命魅力,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场景都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密码”。

该书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编著,为“自然影像中国”项目多年成果的集萃,该书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和专业性,用摄影语言讲出了精彩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是一本传递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的画册。

从奔跑在山林间的哺乳动物、翱翔于蓝天中的鸟类到游弋在碧波里的鱼类等5大野生动物物种,从横亘南北的陕西、最南端的海南到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等34个省级行政区,74位野生动物摄影师以自己的坚守、担当、追求,将12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命之力、温情之暖、野性之美,真实呈现在或许永远接触不到荒野的人眼中,以唤醒大家对自然生态的珍爱之心。

《中国野生动物》虽以众多惊艳震撼的照片为主,而精短简要的文字背后却藏着令人欢欣的保护成果。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不断推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工程,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985年的180头增至300头左右、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至5000余只、黑冠长臂猿增至约700只、普氏野马和麋鹿等曾经一度在我国消失的物种也在野外建立了新的人工繁育种群……书册上一串串数字和文字诠释着我国不懈努力和付出。

当然,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持之以恒。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仍有超过8400种野生动植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近3万种被列为濒危或易受伤害,超过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不断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到将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和遗传资源基因库等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我国以科学方案、扎实举措为推动全球进行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力量。

书中凸显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理念源自中国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环境的共识。读罢此书,我想所有人都应该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李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