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公厕传播链”,如何安全使用公厕引关注
权威解答:上公厕要全程戴口罩
近日,多地出现新冠病毒“公厕传播链”,公厕传播再受关注。5月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披露1例感染者,3次上公厕引发3例续发病例,继而引发近40例感染者。这并非公厕第一次成为传播节点,2020年6月新发地疫情时,公厕就曾导致传播链延长。
疫情期间,如何安全使用公共卫生间?惠州疾控提醒,上公厕时务必坚持科学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
释疑
应注意气溶胶传播风险
有市民疑惑:怎么上厕所还能感染新冠?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排泄物中可能存在新冠病毒;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也让厕所成为风险之地。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曾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尿液中分离出病毒,提示我们应注意患者粪便、尿液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特定条件下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团队一篇文章中提到,公共卫生间(如酒店、商场、街市、医院等的卫生间)是与气溶胶传播相关的密切场所,风险等级为中级。当感染者如厕后,卫生间密闭、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环境可能提高病毒气溶胶传播风险。在具备气溶胶传播条件的同时,接触被患者污染过的门把手、水龙头等公共物品又可造成接触传播。
公厕为何“危险”?惠州疾控分析,公厕人流量大、人员聚集,来往人员健康状况复杂,普遍存在咳痰、擤鼻涕等行为,病毒很可能弥散在空气中和设施表面,便溺中可能存在病毒。2020年2月,钟南山、李兰娟等团队就曾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病毒。此外,冲洗活动易导致飞溅,门把手、冲水按钮、水龙头等各类设施被高频率接触也是造成传播的危险因素。
提醒
使用坐便器请盖好后再冲水
惠州疾控提醒大家,使用公厕要注意全程戴口罩,不要摘下口罩咳痰、漱口、补妆、抽烟等,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间距。避免用手接触设施表面,可使用纸巾、一次性手套隔离;便溺入坑及时冲水,若使用坐便器,请盖好后再冲水;用过的纸巾丢弃入篓,尽量折叠包裹后丢弃;如厕后进行手部清洁,洗手液+流水搓洗20秒以上,或用75%酒精湿巾、棉片消毒手部,清洁前不要触摸口眼鼻,尽量减少停留时间。若如厕时携带手机,请在之后对手机进行消毒。
疫情期间或有传染病传播风险时,要注意公共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大频次。有共同使用厕所、厨房等生活区域的居民,要注意开窗通风,科学消毒。
卫生间表面、物体表面、拖布抹布等洁具、蹲坑坐便器等,都需要加强消毒。消毒液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之后再用清水清洁干净。消毒剂须现配现用,其间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溅到眼、鼻、口,建议佩戴防护镜。
- 上一篇: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
- 下一篇:温馨提示:5月要预防这几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