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5月要预防这几种病

疫情防控动态 码上看
温馨提醒:
5月,人们在享受初夏暖阳的同时,应重点做好疾病的预防与防范。近日,惠州疾控提醒市民,5月重点做好新冠肺炎、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和登革热的预防与防范。
01
新冠肺炎
为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广大市民应积极关注并配合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停止非必要流动,主动参与所在地区核酸检测,不断增强防范意识,不集聚、不扎堆、不串门、不聚餐。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及时就近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预防措施
●坚持“三件套”,牢记“六还要”。
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
牢记“防疫六还要”:口罩还要继续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门窗还要尽量开、疫苗还要及时种。
●不组织不参加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不聚集、不扎堆。出入公共场所时,出示粤康码、行程卡,主动配合疫情防控管理。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嗅觉或者味觉减退的现象,应佩戴口罩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发病前14天旅居史及相关接触史。就医途中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不信谣不传谣。
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权威信息和防疫政策,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积极支持配合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防控措施。
0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小朋友。多数宝宝突然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烧,随后在手、脚和口腔周围会出现水疱,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
▶▷预防措施
●孩子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03
蜱传播疾病
5~7月为蜱活跃期。被蜱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
发病通常在被蜱叮咬后1~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伴乏力、食量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04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登革热是全球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北半球国家一般在每年5~11月,高峰在7~9月。
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常导致流感样症状,有时还会发展为可能致命的并发症,称为重症登革热。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发烧:突发高热(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瘙痒、不掉皮,3~4天后消退。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其他:疲劳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
▶▷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
●保持通风干燥,开窗通风,避免潮湿,保持家中干净卫生,蚊子就没了活路。
●安装纱门纱窗,把杀虫剂喷洒在纱窗上,效果更佳。
●挂好蚊帐,也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的驱蚊产品。
●使用杀虫气雾剂,注意不要向床单、衣物上直接喷洒,喷洒之前收好餐具,喷洒之后关好门窗,待1小时后开窗通风,散尽之后再进入房间。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周鑫 唐运胜 唐文钊 郭家亮
- 上一篇:权威解答:上公厕要全程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