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拓展石化行业产业链价值链

□周爱国

惠州日报2022年07月11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为主抓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优势,推进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集群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要着力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链长+链主制’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我市石化中下游产业具备进一步做大、拓展和延伸空间

众所周知,石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可以划分为:上游原料(石油勘探开采)、中间体(石化、乙烯、基础化学中间体炼制)、中游化学品(化纤、纺织化学品,成品油、橡胶甲醇,通用塑料、MDI等深加工)、下游消费品,应用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领域、电子轻工建材领域、日化、农业领域等。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显示,“2+1”产业中,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152.96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增速最高,完成增加值101.80亿元,同比增长20.2%。另据报道,我市石化产业产值呈现“上重下轻”局面,上下游产值比为78:22(参见2020年11月2日《惠州日报》第6版),由此可见,我市石化中下游产业具备进一步做大、拓展和延伸的发展空间。

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乙烯下游产业发展,引进石化产业下游消费品制造企业

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乙烯的工业用途广泛,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染料、农药、化工新材料和日用化工产品的基本原料,这些化工产品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2021年我国乙烯产量为3747万吨,当量消费量达到5832万吨,当量缺口达到2085万吨左右,自给率约为64%。由于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加上进口产品在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除乙烯单体外,我国每年还需大量进口聚乙烯(PE)、乙二醇(EG)、苯乙烯(SM)等下游衍生物。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所生产的乙烯和氢气,均是国内市场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和较强盈利能力。然而,国内乙烷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存在原料来源单一、供应链设施专用、远洋运输困难等“卡脖子”风险,建议我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规划,引导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项目可行性论证,避免出现“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式的现象。

二是加速推进乙烯下游产业发展。乙烯下游特别是高端衍生物,将迎来巨大市场空间。未来,炼化一体化、CTO/MTO、乙烷裂解等新建项目将提供充足的乙烯原料,加速推进乙烯下游产业朝着“差异化、高端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大力引进石化产业下游消费品制造企业。建议在大亚湾石化区另行设置各类专业性的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石化产业下游消费品制造企业入驻,重点引进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染料、农药、化工新材料和日用化工产品等生产制造企业,形成石化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以进一步拓展、延伸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