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利率5年期可能“不敌”3年期
存款产品还能怎么选?

市民在银行办理业务。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存款期限越长、存款金额越大,存款利率越高。然而,今年以来这一认知被打破。记者了解到,部分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少数银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现象。这也意味着,市民在选择存款产品时,并不是存得时间越长,获得的利息就越多。
部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倒挂”
“以前一直是5年的定存利率比3年的高,现在发现这两个期限存款利率竟然是一样的。”前段时间,市民李大伯一笔定期存款到期,准备看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时,发现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和以前的认知出现了变化。
李大伯发现的定期存款期限长不等于利率高的情况并非偶然。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推出的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大多出现利率持平的情况,部分产品因为客户群体不同,利率出现“倒挂”情况。
工行50元起存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利率都是2.75%。不过,存入金额达到1万元以上,三年期定存利率就可升至3.15%,对于新客或潜力客户等特殊客群,这个门槛还能降到3000元。可是对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就没有差别对待了,无论存入多少,一视同仁都是2.75%。所以,如果现在在工行存入1万元定存,五年期利率比三年期利率还要低0.4个百分点。
中行手机银行显示,目前中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最高利率为3.15%,五年期定期存款最高利率则为2.75%,起存金额达到2万元以上,即能触发三年期存款最高利率。农行50元起存的三年期和五年期定存利率都是2.75%;如果存款金额达到2万元、3万元和5万元以上,就能享受更高的三年期定存利率,分别为2.85%、2.98%和3.15%;但是五年期定存利率就只有2.75%一档。建行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三年期定存利率有四档:50元起存2.75%;2万元起存2.92%;3万元起存3.02%;5万起存3.15%。但是五年期定存不分金额大小,利率都是2.75%。
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出现利率“倒挂”现象。如中信银行推出的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中,标有专享字样的年利率从3.3%-3.4%不等,而未标记专享字样的年利率则和5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持平,均为3%。
实际上,在今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之时,多家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于4月下旬下调了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这进一步推动了利率下行和“倒挂”。
“主要是国内经济受内外多因素影响超预期,国内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在这种预期下,银行有动力通过调整存款期限溢价,以降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尽可能增加银行的收益。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存款利率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存款利率倒挂也会鼓励公众缩短存款期限,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对消费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可加配国债、养老保险等产品
日前,央行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内容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也就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储蓄”仍是当下喜爱的资产增值方式之一。那么,在如今的存款利率行情下,广大储户该如何配置资产呢?
业内人士表示,定期存款是家庭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投资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例如40岁之前的年轻储户,处于个人收入和事业的上升期,风险承受能力普遍高于年龄大的群体,可以多增加一部分进攻型的投资;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除了定期存款,还可以提前把钱锁定到国债当中,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准备一份养老金,存一些商业养老保险,利用分红险、增额终身寿等,锁定一辈子的固定收益。
日前,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国债发行计划表》,显示将于7月、8月发行电子式储蓄国债,9月发行凭证式储蓄国债。曾连续两个月暂停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已在7月10日发行,发行期截至7月19日,其中第三期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3.2%;第四期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3.37%。有购买国债需求的投资者,不妨多多关注储蓄国债的相关发行公告,以便第一时间购买到心仪的产品。
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理财产品未来将会成为主流理财产品。需要提醒的是,虽然风险较低,也顺应政策方向,但养老理财产品也不能随便“闭眼买”,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具有稳健特征,但不等于刚性兑付,仍具有风险属性,投资者要关注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风险偏好等情况,选择与自身更相匹配的养老理财产品。
此外,目前各家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普遍加大了“保本”银保产品的推荐力度,这类产品多是对接高结息万能账户的年交型增额终身寿险或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的保底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保本”利率在3.5%左右,还可以复利计息。不过这些保险产品的设计比普通银行理财产品复杂,在使用时也会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会有初始费用,适合不同人群,投资者仍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进行选择。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 下一篇:多家银行收紧个人贵金属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