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身边的美好
□刘惠智
连日绵绵的细雨,将小城的容颜洗刷一新,树更绿了,花更艳了,连窗外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更欢畅了。
寓所与单位之间的通道上,有一排小叶榄仁树,树上的叶子去年入冬后便脱落得一片不剩,没有一丝生气。然而,就在几天前路过时,我突然发现干枯的枝丫上竟长出了新芽,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真应了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天早上再看时,嫩芽已长成新绿,青翠夺目。
最近空闲时翻看古诗词,感慨古时文人生命的灵动与有趣,他们对四时风物的感触是如此细微。春天时,他们会诵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夏天时,他们会低语:“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秋天时,他们会叹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到了冬天,他们又会浅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反观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世界和生命的感知却越来越迟钝,再也不会为了一朵花开而欣喜,也不会为了一朵花谢而伤神。我很怀念年少时,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只为看蚂蚁搬家;可以一直抬头仰望天空,只为看云朵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可以目不转睛踮起脚尖,只为看瓜棚上的蜜蜂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我们在时光的隧道上一路向前,身边的事物影影绰绰,眼花缭乱,但由于脚步匆匆,以致没有触动。仔细想想,我们可能好长时间都没有去用心地看一场电影,可能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看完一本书,可能许久都没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步入中年后,我们每天关注更多的是生活的琐碎。其实不仅是现代人,即使是古人,也一样会面临同样的烦恼。韩愈就曾写过一首诗:“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意思是说,不要觉得诸事繁杂,年纪大了,就失去了像少年时追逐春天的心情。
有一天,儿子跟我说:“爸爸,绿化带那一棵棵是什么树呀?开的花像一只只蝴蝶,好美啊!”这时,我才猛然惊觉,紫荆花盛开了,那一树树的花瓣,或浅紫、或粉红、或雪白,将马路两边装饰得很是好看,怪不得儿子惊呼出声。小孩子心思简单,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身边的美好,而大人心思过多,眼睛盯着花而心却不在花上。正是心中挂碍太多,眼界自然就会变窄,格局变小,也就少了小时候的灵动,任是清风皓月、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也无法拨动心弦。试想,麻木、迟钝、迷茫的眼睛里,又如何能看出人世间的美好呢?自然也就没有古人体察入微的生命感悟。
放下心中的挂碍,就像此刻,在夏日的光照里,不妨停下脚步,感受清风的吹拂,聆听蝉虫的鸣叫…… 在忙碌与喧嚣中,停下脚步,看看小叶榄仁树的嫩芽、江边婀娜的柳枝、路旁怒放的紫荆花,感受生命的气息,留住身边的美好。
- 上一篇:我的音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