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湾属于惠州的地理大发现

清代《七省沿海全图》。严艺超 翻拍

1813年惠州海域地图里的双月湾。 严艺超 翻拍
位于惠东稔平半岛的双月湾,无疑已是惠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很多介绍惠州的专题片里,都可以看到双月湾的标志性景观。在惠东甚至惠州,双月湾的照片成为不少酒店、政府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宠儿”。
而对于坐拥双月湾美景的港口来说,意义非凡,双月湾不仅仅是一个景点,甚至成为港口的别称。游人来到港口后,自然少不了登上大星山观景台,饱览双月湾全景。
双月湾奇特地形
在地理学上称为“连岛沙洲”
傍晚时分,从大星山的水泥山路登上观景台,沿途可看到不少游客步行或驾车上山。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双月湾的形状就像两轮新月,共分两湾,左湾水平如镜,右湾波涛汹涌。两条沙垅连绵20公里,直奔大星山,如蛟龙出海,似双龙戏珠,十分壮丽。
“西岸的‘半月’是‘左湾’,东岸的‘半月’是‘右湾’。”向导告诉我们,南门海是内海,水平如镜,微风细浪,婀娜多姿;而东山海是外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双月湾是一个地理上的奇迹,拥有外海及内海、外湾及内湾。这种海景估计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
双月湾这种奇特的地形,在地理学上称为“连岛沙洲”。根据《辞海》的解释,“连岛沙洲”是指连接岛屿间或岛屿与大陆间的沙洲,在沿岸流作用下由泥沙逐渐堆积而成。与大陆相连接的岛屿,叫陆连岛,其典型代表是山东烟台的芝罘岛。这种地形在清代的《七省沿海全图》上展露无遗,大星山与平海之间有四条虚线相连,这些虚线可视作在退潮时才会显现的两条道路。在海水的冲积和人类围堤的双重作用下,大星山终成陆连岛,而双月湾也一跃成为中国南部最具特色的海湾之一。
“双月”奇景
双月湾在景观地貌学上具有独特地位
鲜为人知的是,“双月湾”一名并非自古有之,更不是标准的地理名词,而是滨海旅游兴起后,当地政府和游客一拍即合的“地理大发现”。在19世纪的西方航海图中,南门海的英文名叫“Harlem Bay”或“Pinghoy Bay”,一般译为平海湾;东山海则是“Hunghoy Bay”(红海湾)的一部分。从卫星地图上看,双湾并没有明显的月牙形状,惟有站在大星山上那个特定的观景台鸟瞰双湾,“双月”的奇景才会出现。
由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超主编的《景观地貌学》一书认为,景观地貌泛指“地景”,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景观地貌的狭义表达,是具有美学价值、科普价值或是科学价值的一部分地貌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壳运动、地貌演化的遗存。在“宏观地貌景观”的举例中,刘超教授单单以双月湾为例,可见双月湾在景观地貌学上的独特地位。
想要追溯“双月湾”一名起于何时,并非易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版的有关惠州、惠东风光的书籍、画册中,在提及惠州海景时,均未发现“双月湾”的踪迹。网络上有关于深圳市河山之旅旅行社创始人在1997年无意间发现双月湾并命名“双月湾”之说,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目前所能看到最早提出“双月湾”概念的正规刊物,是《广东画报》1994年第5期刊出的《惠东港口双月湾》摄影专版。由此可知,早在1994年之前,双月湾的名气已被省媒所注意。
今天的双月湾,林立着五星级酒店、国际度假公寓、亲海别墅,以及配套齐全的各色滨海旅游项目,使双月湾一跃成为惠州滨海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名片之一。(严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