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惠州港
□何万明

惠州港。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清楚地记得那是1991年一个酷热的夏日,在广州的学校吃完最后一顿午饭,我就提着一个装满书本和几件衣服的行李箱,孑然一身,在广州汽车站坐上前往惠州的长途客车,开启了我人生新的征程。当时广汕公路正在修建,汽车一路颠簸,到达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驿站——惠州港时已经是暮色四合了。
当时的惠州港工地正在火热建设,无数挖掘机、铲车等机械设备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运输土石方的工程车来回穿梭,码头建设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据比我早来半年多的一个同事介绍,头一年,随着全国闻名的“惠州第一炮”响起,惠州港举行了奠基仪式。从此,惠州港正式动工建设。
当时,我们那个小组的工作主要是检测、丈量、统计每一辆车从外面采石场拉进来的石料的质量和重量,这项基础性工作对码头建设的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来不得丝毫粗心大意,所以有时还要和个别弄虚作假的司机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加上经常爬上车顶去丈量,一不小心很容易踏空摔跤,每天要爬几十次,风雨无阻,非常劳累。晚上还要轮流去检查进港公路的施工进度,所以有时候困得在公路施工现场站着就睡着了。
海边夏秋时节台风很多,通常是台风一来,就把用石棉瓦和木头搭建的非常简陋的工棚屋顶掀掉,然后我们又得冒着狂风暴雨爬上屋顶去加固。不过,年少不知愁滋味,那时候我经常把这种“栉风沐雨”当作乐趣呢!
尽管那时候的工作非常艰苦,但因为我老家在粤北山区,从小到大没有看过大海,所以初来乍到,看到浩瀚无垠的大海,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每逢海水退潮之后,我就会和两三个同事一起去海滩上捡拾海螺和贝壳,到我第二年底调到市区总公司工作时,居然收集了满满一麻袋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海生软体动物的“外套”,好些还珍藏至今,成了我20岁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夏日,昼长夜短,晚饭后,在落日余晖霞光万丈中,我经常静静地坐在海边,看着波光粼粼、一望无际湛蓝的大海,不由得经常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等赞美大海的词句,竟然慢慢地悟出了一些生存之道。在此后的30年间,我遭遇过很多艰难险阻,但最后大多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主要得益于20岁那时,我经常要抵御台风来袭时的“风雨剥蚀”和凝望大海感悟人生,磨炼出了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虚怀若谷、安之若素的如大海般宽广包容的胸襟,锻造了我得之安然、失之泰然的恬淡心态。事实证明,困难和挫折往往是暂时的,有时候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但只要坚持一会儿,可能就会守得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眨眼我离开惠州港已经有30个年头了,然而,因为我后来的工作与惠州港没什么关联,加上30年来一直在为生活拼搏奋斗,所以后来极少回惠州港故地重游,可是却经常梦见当年自己在惠州港“栉风沐雨”和面朝大海感悟人生的情景,毕竟那段岁月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难以忘怀。
30年来,我时刻关注着惠州港的发展变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凭借毗邻深圳、东莞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惠州港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今,惠州港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港口之一,惠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五,惠州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我时常为自己20岁时能够成为惠州港建设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多么想去看看我魂牵梦萦的惠州港啊!
- 下一篇:荔枝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