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叹
□王晋川
苏东坡在眉山的老家,栽有一棵荔枝树,那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三十多岁的苏东坡安葬了父亲苏洵和亡妻王弗,将离开眉山时在家中栽下,和老朋友蔡子华、杨君素、王庆源相约,荔枝红了,苏东坡就还乡,祭祖会友,共尝荔枝。
荔枝树长大了,开花了,结果了,年年荔枝红,不见人归来。苏东坡因宦海羁绊,始终未能还乡,始终未能尝到家乡的荔枝。他在《寄蔡子华》的诗中,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四川产荔枝,当年杨贵妃所食的荔枝,就产自泸州、涪州,经子午道送往长安。不知是造物主钟情眉山,还是三苏文运的荫庇,苏宅的这棵荔枝树是中国纬度最高而能开花结果的荔枝树,至今被誉为三苏祠的一大奇观。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在岭南写下的《食荔枝》,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写得轻松愉快,既赞美了岭南的风光物产,又肯定了南国荔枝的美味,更表达了苏东坡的良好心愿,“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也引来今天的“专家”质疑,说是一天吃三百颗荔枝人会上火,消化不良。专家不懂诗歌,诗歌离不开夸张。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难道李白真长着有三千丈长的白发吗?
苏东坡在写这首诗之前,早已品尝过荔枝。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写道: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苏东坡初尝荔枝,便爱上了南国的佳果。苏东坡赞美荔枝的诗还有很多,“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苏东坡写得最好的荔枝诗,当数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作于惠州的《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釆。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东坡借汉唐故事,借荔枝讥讽当时北宋贡茶贡牡丹贡芍药等社会丑态,矛头直指“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的丁谓、蔡襄、钱惟演之流,买新争宠的丑态。表达了苏东坡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他大声疾呼: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身处逆境,仍然为百姓鼓与呼!
这就是苏东坡,这就是傲立于世的东坡精神!这也是历经千年风雨,人们永远怀念苏东坡,永远景仰苏东坡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