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年的现实主义佳作
——评小说集《凤凰琴》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都是关注现实的精品力作,其中又以《凤凰琴》脍炙人口。
正是由于这部作品,改变了很多乡村教师的命运,可见一部贴近民生的佳作有着怎样的社会价值。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中篇小说集《凤凰琴》,收录了包括同名中篇在内的五部作品,它们是刘醒龙在转型撰写长篇历史题材之前写就的作品。
这五部作品,无论是反映农村面貌,还是扫描城市形态,都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从中可见作家在创作中侧重于本土素材的加工挖掘。
文集中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在紧凑的情节下,用平静的语调展现人物和故事。小说追求充盈之美,一部几万字的中篇,不分大的段落,读来并无疲倦之感,似乎字里行间带有“粘”性,充分彰显了其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诗歌讲究意象之美,小说则借故事核的精彩来吸引读者,这五部小说都有涉及现实的故事核,《凤凰琴》是转正,《村支书》是水闸,《民歌与狼》是民歌,《我们香港见》是恋爱,《城市眼影》是房子。
《凤凰琴》这部小说当时之所以产生轰动效应,是因为它原生态地呈现了农村民办教师在落后的乡村从事教育事业的艰难情境。
校长和十几个孩子搭伙做饭,平时就让这些家远的孩子住在自己的家中。这些娃儿周末回家,要靠四位老师送上几十里山路。学生上课是年级混合班,有的教材是校长手工刻印的。三位老教师领着四份工资,多的那一份给了谁呢?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为了一个转正名额,真是拼了,最终会花落谁家呢?这些悬念都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刘醒龙的小说很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画面感很强,故事的情节又曲折丰富。《村支书》中的方支书,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忍着胃痛奔走于县乡之间筹措款项,最终在洪水来临时舍身堵上决口。
《民歌与狼》中的文化站长古九思,为了民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毫不动摇地坚持育人标准,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彰显文艺家的本色。
作为现实主义力作,刘醒龙的这几部小说更多聚焦社会底层和小人物,在抒写中彰显人文关怀。他悲悯于乡村教育环境的艰苦,感叹于村干部开展工作的艰难和艺术家坚守初心的不易。刘醒龙的小说在细节中埋有伏笔,有诸多暗语需仔细琢磨。
一部优秀的小说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给人以回味、思考和想象空间,刘醒龙上述的中篇小说显然做到了这些,掩卷之际,不禁赞叹。
(朱延嵩)
- 上一篇:允许孩子慢慢来
- 下一篇:关爱老年人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