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惠东平山八景
□钟土清
初秋,偕友前往惠东县城附近久违之石寮。只见迎面的九龙峰山峦被阵阵飘动的轻雾围绕,恍如仙境。及至盘龙古庙,绿染山谷,水声潺潺。一排从绿树缝中飞跃而下的白色水串,从空而下,似帘似幕,在长满青苔的石面上溅起一堆堆水珠。雨雾弥漫中的山谷,阵阵凉意直抵心扉。
年近花甲,在平山生活、工作已逾四十个年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山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回眸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许我们还会听到大约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平山八景诗》:
景致飞鹅第一高,拈花狮象隔江遥。蜈蚣吐出鸳鸯井,阿姨牵手望高桥。青龙擎托珍珠塔,七圣钟山水面漂。若问风光何处好,锦渡云烟透九霄。
众所周知,近代史上,有一句令人自豪的话:“头平二淡三多祝。”这大概是指明清海禁,平山凭借西枝江上通河源、下接广州的舟楫之利,在未有汽车、公路时发展贸易,以致富甲一方。上诗中的景象描写,“飞鹅”应是指飞鹅岭。“拈花”应指观音山的拈花寺,而“狮象”之境,由于县糖厂的虎头山、平山中学象山周边的房地产开发,“狮象把水口”的格局早就变化。“蜈蚣”传说是大街(解放路)两边原来居民自筑的石条路形成的景观,因市政道路改造已不复存在,而其“吐出”的“鸳鸯井”也成为文物古迹。陈塘阿姨岭及其古驿道还是有遗存的,只是当年横亘在黄排河的“高桥”,已拆旧建新。
青龙潭塔的重建,成为西枝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西枝江水运、航运的风光不再,诗句中描写的当年平山河大宝渡(一渡头)、二渡头、三渡头以及大量船只停泊江面,晚霞中船头炊烟四起、直通云霄的场景,只能想象了。
除文首介绍的石寮飞瀑,我们还驱车前往九龙峰,沿着蜿蜒的麻石道拾级而上,直登“尖笔顶”,一赏广袤的田野秋色;也可前往飞鹅中学后面的飞鹅庵,一睹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的墨宝,相传其用甘蔗渍留下《平山八景诗》中“七圣钟山水面漂”。白花镇坦塘村因一座黄沙塘高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山寺,在当地小有名气。从临江而建的中山寺向东眺望,县城的高层建筑尽收眼底。《平山八景诗》中的“钟山”“水面漂”,是否就是此“中山”?吾以为是。
一座黄沙塘高桥,如今已成了历史文物。而我们居住的平山,一座小城,一首诗让后人时时记起,诗的作者应是未曾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