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画融通 尽显宋人风雅
——读《“画境”与“词心”》
学者王万发认为,论及词与画,断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艺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时期——宋代。在其艺术史学著作《“画境”与“词心”》一书里,他选取200余首词坛大家的词作,以及近百幅画界巨匠的画作,在互证中梳理宋词和宋画的传承脉络,阐述两者共有的主体情怀与文化意蕴,进而彰显宋代词画的艺术魅力,体味宋人出尘入世的雅趣。
书中提到,宋代文士往往在山水烟霞间追寻人生理想,愿意去清净无人处,而不堪受尘世喧嚣所扰。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常于山水中寄托对亲朋的思念,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苏轼的《虞美人》等。而画家在山水中融入的情感则更为隐秘和深沉,如李成的《寒林渔父图》、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均为描绘渔隐题材的传世名作,山野垂钓,意境悠远,使观者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出尘之感。
一花一世界,中国文化有着见微知著的智慧。在作者看来,“以小见大”的审美趣尚在宋代花鸟画中发挥到了极致,传世之作大多幽淡简逸,往往以微小的空间构建引人瞩目的艺术形象。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整个画面仅有荷花一朵、荷叶数茎。宋代的花鸟词亦是如此,同样细腻精致,展现出柔性的美感境界。譬如词人姜夔的咏物词《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梅竹交映,呈现出一种似人非花、朦胧迷离的审美意境。
复杂的情感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南宋时期也诞生了一大批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满是渴望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充满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此生难再见锦绣江山的悲愤。作者同时提到南宋遗民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兰花两朵,幽芳轻吐,花下无土,根亦似有若无。“无根兰”既有对故国的怀念,也表达出不愿归顺新朝的殷殷爱国之心。
词与画,一个是语言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画绘心意人情,既绘山川小景,又描人物花鸟,以画写意,叩生命价值;词亦抒发胸臆,既写风花雪月,又歌壮志豪情,以词抒情,感人生百态。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两者从相互独立到相互借鉴、彼此融通,最终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史上的奇妙景观。
跨越千年时光,当宋词与宋画联袂登场,一个时而婉约,时而豪放;一个几许柔美,几许凝重。原来“宋人风雅”并非传说中的模糊印象,而是我们无比熟悉的生活细节。
(刘学正)
-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活动策划
- 下一篇:粉丝自发式生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