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纸

□刘明霞

惠州日报2023年12月24日

“咔嚓”一刀下去。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这就是一刀宣纸,100张。这刀不是一般的刀,是专剪宣纸的剪刀。通常的剪刀两头是尖的,而这种剪刀像刀一样,两头是齐的。宣导员桂小姐说,20世纪80年代的宣纸,保存到现在,一刀一百张,十几万元。当然更贵还有几十万元的。

位于安徽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外观为膜结构,像一摞错落有致的宣纸。外围为景观水系。

在一楼技艺制作车间,看44位工人制作三丈三宣纸,那个震撼,无异于看宽银幕大片,这是成功创吉尼斯记录的超级宣纸。

工人们分两组立于大池两侧捞纸,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从容的,透着一股神圣,领头的喊“1-2-3!”众人鼓足了劲回应“哎嗨!”。

“哗啦啦”——有力的臂膀抬着巨大的样品架子浸到池里洗浆,左右荡洗两下,吸满浆。领头的又一声吆喝“走!”,一双双有力的臂膀又一起使劲,把湿漉漉的架子拉出来。架子上“稀稀哗哗”地滴着水。

工人们从边缘揭起纸膜,铺叠到地上的纸垛,像做了巨大的腐竹一样。那阵式有点像张艺谋《红高粱》里的“喝了咱的酒啊!”的场面和气势。

据介绍,三丈三宣纸每天生产几百张,只有60张左右合格的成品。捞纸的水,取自当地无污染的山泉水,将蒸煮过的青檀皮等原材料放于朝阳的山坡上,日晒雨淋,使之自然炼白。难怪来的路上,发现山坡上有一片一片的晒滩,颜色从褐色到深黄、浅黄、白色。

制作一张宣纸,从选材到原料加工、抄纸、晒纸、剪纸,需100余道工序,两年多时间才能完成。宣纸的原料,选用的是泾县及其周边的青檀树韧皮和沙田稻草,捣碎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将晒白的青檀皮等原料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后调和成纸浆。

工人说,宣纸对抗就是它预热之后,纸张会影响塑形效果,必须放在透风阴凉的地方,宣纸可以保存1000年以上,但是,经过十年以后,它会和空气中的水分干湿交替,形成黄斑。

因为宣纸的原料是檀树皮、龙须草制成的纸浆,上百道工序,全是手工制作,别人要偷走工艺很难,据说某国多次派人潜入盗艺,但因为无法机械化生产,全是手工,只得无功而返。

宣纸具有轻、白、韧、坚的特点,书写时具有润墨性强、墨韵层次分明的特点,不损、墨润万变、不腐不蛀,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不管是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还是其它博物馆,书画作品要么是宣纸,要么是绢,书画纸是进不去的,门槛达不上,机械制作的书画纸几年后纤维断层,而手工的宣纸多年不变。

墙上有一张照片显示,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中国唐代就有了宣纸。宣纸的创始人相传为蔡伦的弟子孔丹。旧时文人称宣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

二楼是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些稀世古籍善本和珍贵文档资料。有品质极佳的清代乾隆皇帝用的宣纸:十色龙纹笺,宋代皇帝下的诏、皇陵虎皮皴,粉金是24K纯黄金,磨粉之后直接撒制而成,还有松竹斋描金纸等。在展柜一侧,发现韩美林先生捐赠的丈六宣,工作人员说,现在估计要七八十万元一张。

在二楼另一个展区,发现岭南书画名家黎雄才、关山月还有林墉、陈永锵等的画作,甚是亲切,他们用的都是泾县宣纸。

泾县人说,千年宣纸,尽享盛唐的天时与徽州文化的地利,果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