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

□黄文林

惠州日报2024年05月23日

新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双碳”和能源安全战略的引领下,其与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与惠州产业契合度高,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机遇。结合惠州新能源产业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成为引领惠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力量。

惠州资源禀赋优越,电网枢纽优势明显,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是全省首批全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示范区建设城市,具备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的扎实基础。特别是在新能源电池产业方面,惠州与电池产业结缘已久,上世纪90年代初,吸引了一批外资电池制造企业投资落户;2000年初,随着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兴起,德赛、亿纬锂能等企业早早开始布局锂电池开发和生产;2015年,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先后成立,惠州锂电池龙头企业开始涉足动力电池业务。如今,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2023年,惠州规上储能制造业企业超150家,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全年产值近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35%;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提升,拥有由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欣旺达动力电芯研究院等组成的多元研发体系,具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推广、标准制定、工艺优化等研发能力,拥有研发人员超1万人。

展望未来,包括电池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指导。从外部环境来看,围绕新能源产业展开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一方面,锂电池、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另一方面,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深入和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孕育新需求。我们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破解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技术更迭迅速、电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滞后以及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关系处理等问题。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教育先导作用,突出科技主导性优势,注入人才发展动能。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联动发展,把握氢气制储运用、核能、固态电池、薄膜光伏、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技术发展方向,强化本地院校、科研院所在新能源技术方向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加强院校、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对接沟通,深化人才培养、研发项目合作。

二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让需求侧出题、供给侧做文章。挖掘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储能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推动新能源与建筑、工业、农业农村、交通、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提升电力系统弹性。

三是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高制造业规模和水平。提升园区化工产品互供能力,加快发展与石化产品关联度高的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产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耦合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改造,扩大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塑造惠州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培育引进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规划发展光伏面板、氢能燃料电池、低空飞行器部件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业。

(作者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党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