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美乡村建设“六重奏”上下功夫

□谢锐勤

惠州日报2024年05月23日

目前,南粤大地上的绿美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乡村再现田园葱翠、瓜果飘香景象,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但也存在为种树而种树、重种树轻管养、只绿化不美观等问题,需从根源上理顺相关理念与做法,应着重在“六重奏”上下功夫。

一是科学化。树或花首先要与地理和气候相适应,才能活下来、长得壮。如岭南地区非常适合三角梅生长,广州各天桥的三角梅每到花开时节,都成了网红景点。如银杏的黄叶常常是赏秋的主角,但除粤北部分山区外,广东其他地方均不太适合种植。有些树木只能种山上,有些只能种山脚;有些喜好种水边,有些喜好种旱地;有些须土地肥沃。因此,要学会科学合理种植。树活得好还要计算好管养成本,提高性价比。

二要生活化。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种些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树或花。如芒果树既能绿化城市、遮阴纳凉,又有丰收的喜悦感,群众常自发在门前、庭院、屋后等地种植。要避免在村内外种桉树等需水量和需肥量较高、抑制其他植物生长、释放有害气体等对土地、生态和人体不利的树。

三是景观化。绿是基础,美是目的,只有树或花变成景观,群众才会赏心悦目。如异木棉枝繁叶茂,不但病害少,而且可以吸附重金属。其盛花期长达2个月,花大且茂密,花色有红、白、黄、粉红等,既可作行道树,也可单株种植观赏。如无法景观化,则容易被群众诟病。如近年很火的风铃木,树冠小、花期短,如不能规模成片,那既不绿化,也不美观,瘦弱又光秃的树干很影响美感。

四要人文化。树或花要与家风、民风、民俗等村庄人文与精神的特质相呼应。如苏州园林的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有恰当的定位、独特的意境,都独立成景且耐人寻味。

五是艺术化。绿美乡村既要将村外和村内相结合,也要将墙外和墙内相结合;既要将地上和墙上通盘考虑,也要将白天与夜景通盘考虑;既要将四季花海与常绿一体化考虑,也要将美化、休闲与传播一体化考虑,打造成一个既能赏景,又可摄影,还愿分享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六要经济化。既要注意前期投入,也要计算管养成本,还要考虑后期收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这个“变现”的过程并非把树种上去就行,而要用心经营。将花期变成人气,人气就可变为财气,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如为经济利益而采取功利行为,就可能变成一阵风。如有的村落用大量土地种观赏期短的桃花,却未通盘统筹结果问题,整体效益低。

村庄之美,令人向往。绿美乡村如果说科学化、生活化是基础,那景观化、人文化、艺术化则是目的,而经济化是结果,“六重奏”层层递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品质绿美乡村无法速成,不能急功近利,让树与建筑、村庄、村民、民风共成长,最终才能形成人树合一的诗意山水,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用心种树,静待花开,终将收获美丽的风景与良好的生态,也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优秀的家风与良善的民风。

(作者单位:中共惠东县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