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翠竹

□陈海红

惠州日报2024年08月04日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要在都市中,觅一丛翠绿,着实不容易。难能可贵的是,似珍珠般镶嵌在东江河畔的博罗东山森林公园,却有三五处竹林,或在风筝园的坡道,或在登山道的两旁,或立于莲池的一隅。

刘禹锡曾言:“高人必爱竹”。博罗东山森林公园是爱竹人士的好去处。要我说,爱竹,不必是高人,但心中有竹,以竹为镜,必定是高人。人,何以为高,以何为高。在我看来,在于品性,无关风月、学识和其他。成为高人,大多有三重境界,胸无尘,心无虑,思无邪。所谓无尘则净,无虑则安,无邪则善。而竹的品性和人的三重境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竹音洗心。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是故一位高人,必然“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如若清晨,几缕阳光打在竹尖残留的露珠上,晶莹剔透,这时的竹叶尤为翠绿。耳旁,晨风吹拂,竹叶沙沙。试想,你若来到这里,闭上双眼,在翠绿的簇拥下,将一切杂念抛却,竹叶中弥漫着清香,枝头不时传来鸟儿忽高忽低的欢叫。山风,带着千年文化的气息,从葫芦岭贝丘遗址吹来,远近村落,碧树环绕。渔歌,合拍摇曳的舟楫,从浩浩荡荡的东江传来,青松翠竹倒映江中,起伏不断,好一幅清逸的山水画。此时此刻,尽可贪婪地呼吸竹林间的清新空气。这一山青,这一水秀,这一竹绿,能抖落俗世的灰尘,驱走身心的疲劳,洗净红尘的烦恼。

竹节安魂。从古至今,品竹,颂竹,画竹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东坡表兄文同,心无杂念,胸有成竹。用心画竹,深入到精神、气质,画竹画到了“身与竹化,见竹不见人”的忘我境界。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与夫人长乐亭主抚琴对咏:弹丝思琴品,知泰山之隐德宁静;品箫悟竹性,法青竹之坚直有节。东坡更是推崇竹的气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王阳明在贵州龙场修建君子亭,盛赞竹有君子的德行、节操、明达、姿容四种品格: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郑板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称赞竹在岩石中扎根生长,经受风吹雨打,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恰如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度和胸怀。

竹韵生辉。公园北广场的尽头有两丛翠竹,翠竹下有三方莲池,依次为惠莲池,孝莲池,敬莲池。每一方莲池跟前,竖立一块石碑,标记当地先贤事迹。南朝陈孝女,从小贤淑,矢志不嫁,奉养父母,被赐“孝诚第一”,有君子之志。宋代张宋卿,以“春秋魁为天下第一”擢进士,为官清廉,捐俸禄以修桥筑路,赈灾救民,有君子之德。明代何歆,创建“封火墙”,俗称“马头墙”,可阻止火势蔓延,沿用至今,有君子之明。明代张津,一生不受贿,不徇私,依法办事,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爱戴,张津在官衙的门屏上铭联:“宽一分,民受赐一分;取一文,官不值一文”,有君子之操。

敬莲池的一角,有一条蜿蜒小道,名清廉道。入口处有两页石书,书面上刻有三枝翠竹,与莲池中数株出水芙蓉相依相守,相衬相映。

爱竹之人,常到这里走一走,一切私心杂念必定荡然无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