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从自我成长开始

惠州日报2024年08月24日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人生“打底色”的教育。当谈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我们常常说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然而,《成长型父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张阳却认为,“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只有父母先成长了,他们才能知道如何做父母,从而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简而言之,父母自身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要重要得多。“我们需要面对的关键人物,恰恰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内在的自己。”作者认为,内心贫瘠的人是拿不出爱给予孩子的。只有父母不断成长,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成长。

全书内容充满哲理和深度,理念和角度新颖,作者用真诚、自省、向内的笔触,深入浅出,每一章节都像一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在书中,作者用9部电影串起“父母成长”的命题,比如《飞驰人生》《心灵奇旅》《遗愿清单》《你好,李焕英》《真爱之吻》《嗝嗝老师》等,从起点、旅程、哲学、角色、历险、故事、格局、艺术、使命这9个维度,试图带着我们通过觉察、探寻、创造3个层级,一轮又一轮地完成“提问”“体验反思”路径所带来的螺旋上升式的成长。

作者选择使用电影里的故事与读者交流,是因为她觉得可以毫无压力地凭借其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来洞悉生活里的细节,让我们学会看见、理解、反思。例如,作者在书中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引,通过讲述电影中女孩贾晓玲与母亲李焕英的故事,带领所有的观众进行了一次以电影为载体的“自我关怀”,进而得到“神经重塑”的体验,于是开始了实现“自我接纳”,拥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贾晓玲既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影子,又是每个人的升华和超越,借助梦境的反思拨回价值的方向,学会接纳自己。通过这个故事,作者通过阐述人类发展学家、心理学“自我关怀”领域创始人克里斯廷·内夫的研究,有力地证实了其有效性,并分享了一个简单直观的小练习来培养“重构原貌”的习惯,有效地进行自我重塑。

《成长型父母》是一本引导父母自我成长、心智升级的指南,作者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为理论基础,围绕认知的层面、思维的层面、逻辑的层面,从“认知”“动机”“情感”三个维度,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完善。另外,该书不仅有教育的专业、心理学的牵引、哲学的支撑和电影的魅力,还有精巧的整体内容设计,整本书分为“觉察”“探寻”“创造”三个层级,同时,每个层级的进阶,都用三个篇章来阐述,而每个篇章都由提问、体验和反思来组成阅读路径,在每个章节后面设置了明确的认知练习,引领父母开启自我成长的觉醒之旅。

(周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