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
□郑秋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不仅旨在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强调通过多学科融合和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新时代对拔尖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创新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教育改革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个体保持情绪稳定,直接影响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能力,使其在高压环境中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从而激发创新潜力。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情绪稳定性、心理韧性以及合理的自我认知等三种心理品质。
人才培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考虑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还应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进行设计与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基本情绪调节能力。这一阶段是心理品质培养的基础期,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常出现焦虑或恐惧等情绪反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管理情绪、增强自信心。同时,利用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开展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避免思维过早固化。
在初中与高中阶段,重点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心理承受力。此阶段学生面临较大学业压力,情绪波动大,考试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较为常见。通过课程渗透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此阶段学生面临自我认识、学业压力和职业规划等多重挑战,心理负担较重。高校可开设心理健康与创新课程、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支持、开展创业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不仅依赖于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层面共同构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平台,只有在包容失败、鼓励探索的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支持创新的作用。
营造支持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学校应打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能减轻心理负担,促使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发展创造力。
构建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的支持机制。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创新工作坊和团队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团队合作提供相互支持,缓解创新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压力感,提升集体创新效率。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情感管理训练,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地沟通,避免情绪冲突影响创新成果。
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创新文化影响力。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创新文化建设。政府可鼓励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合作,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孵化机制,提供心理健康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综合支持。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也可为创新人才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获得情感和心理疏导。
通过多层次的创新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支持,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充分涌现,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