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与黄埔精神

惠州日报2024年12月07日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

在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过程中,廖仲恺是最艰苦的开拓者和最大的贡献者,被尊称为“黄埔慈母”。他曾临危受命代理中国国民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竭尽所能筹措办学经费,多方协调推进制订校章、布置校舍、聘请教官、招考学生等工作,保证了军校的顺利开办和正常运行。作为黄埔军校第一任党代表,他还积极推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办学方针,邀请共产党员开展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奠定了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方向。廖仲恺的革命精神与事迹,深刻影响了黄埔精神的生成,丰富了其“爱国、革命”的核心内涵。

热爱祖国,献身革命。廖仲恺受父亲和海外成长经历影响,幼年时就立志为祖国服务,希望帮助中国走向富强。回国后亲见帝国主义欺凌下的祖国和同胞灾难深重,毅然东渡求学寻求强国富民之道。结识孙中山后走向民主革命道路,积极为祖国革命事业奔走,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深具爱国情怀的廖仲恺,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他遵循孙中山“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建校方针,多次鼓励黄埔军校学生要确立为救国不惜己身的革命志向。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地贯彻三大革命政策,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直至被戕,用生命诠释了为救国勇毅奋斗的“革命者应有的精神”。

反帝反封,争取独立。廖仲恺在“五四”运动后懂得了救国必须首先要反帝。他曾给黄埔军校学生讲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公开提出反帝乃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面对封建军阀勾结列强来对抗革命,他高呼革命派赶快团结起来,完成“彻底的革命工作”,即“对内要打倒官僚军阀及一切反动力量,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者的重重压迫”。廖仲恺一生致力于反帝救国、民族独立的革命事业,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支持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收回关余的斗争,力主用黄埔军校学生军镇压广州商团和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完成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让黄埔军校名扬中外。

心系民众,扶助农工。廖仲恺认为,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九的农工大众是反帝救国的“主力军”和“伟大力量”。中国的革命党,只有在农工大众支持下开展国民革命,才能真正取得革命胜利。为充分发挥农工大众的革命力量,廖仲恺支持在广东开展工农运动,鼓励工农加入工会和农会,把广东的农工运动看成是国民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担任农民、工人部长期间,亲自组织鼓励、旗帜鲜明地支持广东沙面工人反对“新警律”斗争、上海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农民运动,为罢工工人解决食宿,亲自担任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多次到工人、农民中发表演说。廖仲恺心系民众、扶助农工的主张和言行深刻影响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黄埔军校革命军,在平定叛乱、东征时受到沿途百姓的热情欢迎和支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廖仲恺,也在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挚友。

满怀信仰,精神常新。廖仲恺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精神与事迹,是孕育黄埔精神的来源之一。他毕生跟随孙中山致力于革命救国事业,从无懈怠和退缩。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既是他突出的精神底色,也是他倡导的革命者应有的精神。国共合作实践中,他震撼于共产党员为信仰而执着追求、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非常希望培养一支有坚定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革命军,甚至把统一精神和统一意志看作救国的两个要件。他相信“精神日新德日新”,注重用信仰滋养精神,强调黄埔军校学生要树立信仰。廖仲恺遇刺后,何香凝多次受邀到黄埔军校讲授他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追求,使他成为黄埔军校学生深切怀念和学习的革命先烈,其精神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批的黄埔人。

廖仲恺在黄埔军校创建和初期发展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的孕育和生成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其注入了丰富内涵,使黄埔军校成为享誉中外的一所中国近代军事名校,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王桂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