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星t1建厂之始,李东生就已开始考虑t2。2013年11月15日,深圳市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正式核准t2项目,即TCL华星8.5代TFT-LCD(含氧化物半导体及AMOLED)生产线二期项目,项目依然选址光明新区的工厂预留用地。
t1和t2也有明确的分工,t1项目生产低成本、单品种、大批量产品,t2则主要聚焦差异化战略,体现产品差异化和技术差异化,提升大尺寸和UD(超高清)产品比重,产品线向更大尺寸拓展。
t2再次刷新了华星速度,从2013年11月16日开启,到2014年9月30日完成结构封顶,2015年3月13日首片55英寸Cu/Cu+COA产品成功点亮,仅耗时15.9个月,比原计划提前60天完成预定目标。
筹建t2的同时,2013年6月,t3项目组正式成立。在带队考察了众多地区后,李东生最终拍板,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筹建国内第一条6代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即t3。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生产高端中小尺寸面板产品,瞄准以手机显示屏为主的巨大市场。
2017年3月31日,在t3项目的基础上,采用柔性LTPS-AMOLED技术的TCL华星t4项目又一次落户武汉光谷,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自给率。
2016年11月30日,TCL华星投资465亿元,在深圳开工建设全球最高世代11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t6)。11代线的基板尺寸是3.37米乘以2.94米,可以切割更大尺寸的面板。
2018年11月14日,t6投产。同一天,投资426.8亿元的华星第二条11代面板生产线(t7)开工建设,主要生产65英寸、70英寸、75英寸的8K超高清显示屏,以弥补国内8K超高清等先进产品的市场空缺。2021年初,t7实现量产。
2020年8月28日,TCL科技与三星显示株式会社签署协议,以约10.80亿美元(约76.22亿元人民币)对价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SSL”)60%的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简称“SSM”)100%的股权,2021年3月底,股权交割完成,SSL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一产线在TCL华星被称为t10。
华星不只是一颗星,而是群星闪耀,最新的即将升起的是t9,t9、t8都将闪耀在广州,这座李东生度过了大学岁月的五羊城。2020年,TCL华星产品销售面积达290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2%;电视面板市占率排全球前二,主流尺寸55英寸市占率为全球第一。
2017年8月25日,李东生在北京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总理听完他的汇报,问他什么时候超过三星和索尼,李东生回答:三年到五年。
回首四年前和总理的约定,李东生说:“就液晶显示来说,2010年华星刚进入时,是学习者、模仿者、追赶者,2020年收购三星苏州的显示工厂和模组工厂,意味着成为了超越者,技术上和三星平起平坐,但华星效率更高,成本控制更好,所以三星显示主动进行了战略性退出。我们用了10多年时间,在液晶显示方面超过了三星,在人工智能、软件技术、显示画质方面也在快速赶上。对总理有了一个交待。”
但李东生很清醒,液晶显示只是整个半导体显示中的一个部分,三星依然是新型显示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先者。如果说液晶显示是半导体显示的上半场,随着三星显示和LG显示战略性退出,以及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可以说上半场格局基本成形。但在半导体显示的下半场,也就是以OLED为代表的下一代新型显示领域,中国企业仍在苦战之中。
但有了上半场的胜利,TCL华星对下半场充满信心,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
华星在一个起起伏伏、有明显周期性的行业中创造的奇迹,不仅显示了超强的竞争力,也和整个战略规划的前瞻性与节奏把控息息相关。
李东生说,TCL华星看起来投资大、风险大,其实,发展战略是比较稳健的。华星没有同时在一年内开建过两个项目,也不像有的企业项目,资本金90%都由政府提供或通过财政担保去融资。企业要尽可能按市场规律做事。
由于苦练内功,效率效益良好,现金流充裕,华星持续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每个项目的银团贷款,组建时都没有费太大的劲儿。项目总投资一是资本金,二是银团贷款,银团贷款的前提是自有资本金要占50%,TCL华星所有的银团贷款都没有政府担保,而是由TCL一家担保的。
李东生认为,“面板是长周期行业,战略管理极为重要。一条生产线,从最初规划到投产产生收益,大概需要3年。其中项目筹备至少要六个月,建厂、投产、量产需要12个月,量产到产生收益要6个月,加上其他各种不确定性,在规划一个项目之初,就必须预判36个月之后的行业状况、市场情况,并由此确定项目怎么建、建多大规模、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在3年建设投产周期外,还必须叠加考虑液晶周期的影响,这个产业大概三到四年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上行下行周期。能否将产线的量产周期与液晶的上行周期高度契合,直接决定了上马这条生产线是赚钱还是亏钱,企业能不能持续经营下去。”
“对于面板行业的周期性,你永远不可能掐得那么准,周期最终是靠市场力量来平衡的。要仔细测算,但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所以最最要紧的还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摘自《万物生生》,刊登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