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华星: 产品、技术与生态领先

2021年10月14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面板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不同厂商生产的面板产品差异很小,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站稳脚跟,仅靠效率领先是不够的,必须做到产品领先。

华星历史上的几个代表性产品,都体现出了差异化价值。

55UD屏产品领先。在国产化LCD面板刚刚开启之时,率先向尺寸更大、清晰度更佳的4K发展。此后又不断发展出业界最高穿透率、支持可变高帧率场景、匣极开关集成化、极窄边、圆角等4K系列产品,55UD屏一直维持市场领先地位。

8K 1G1D领先技术。凭借像素设计上专利与制程的优势,挑战面板工艺能力上的极限,华星实现了8K产品高穿透率,驱动IC的用量也减少了50%。从2020年4月开始,华星55/65/75 60Hz 8K 1G1D陆续在三星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客户量产出货,2020年12月领先对手率先量产出货120Hz 8K 1G1D产品。

华星能够做到产品领先,背后有多维度的支撑。技术支撑提供了重要支点。这里举两个华星技术方面自主开发的例子:一个是HVA技术,一个是MLED技术。

先来看HVA。

之所以叫HVA,H是华星的第一个拼音字母,VA代表了选择的入手技术,HVA就是要基于相对成熟的VA技术,进而研发TCL华星自己的核心技术。

VA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业内是公开的,但实际的试验过程却走了很多弯路。当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屏上有很多碎的亮点,导致满屏看有很多漏光的地方,所以要不断调试电压大小、UV(紫外光线)的照射强度和时间等几个参数。不断调整了几个月,相关设备也换了好几轮,最终才达到量产水平。

再来看Mini LED技术。

2019年,TCL华星决定采用成本较低的α-Si玻璃基板做Mini LED屏。而业内一直的看法是,Mini LED与玻璃基板“水火不容”。华星一开始也遇到很大困难,做出来的样品点都点不亮,头一个月研发团队几乎没有半点进展,后来进行重组,从内部多个工序临时抽调了十余名年轻骨干,组建新的项目组,成员以90后为主,其中不乏北大、清华、香港科大等名校毕业的博士。Mini LED样机最后提前半年成为现实,TCL华星创造了全球第一款做在α-Si玻璃基板上的Mini LED屏。

华星的技术发展史,是一条非常清晰的借鉴、渐进、跃升,直至领先的轨迹。

最初建设t1项目时,华星刚入门,选择了市场需求量大且技术规格不高的产品为切入点,为此自主开发了HVA、4mask+AL等最基础的工艺技术,通过导入极致经济的LCD技术,让t1产线生产的32英寸产品具备非常强的成本优势。

在t1积累的技术基础上,等到t2这一“生产高显示规格、多尺寸的差异化生产线”启动时,华星又开发了以Cu/Cu+COA为主的工艺技术并导入t2产线。

拥有一定产品技术实力后,华星有能力进军手机面板领域,规划建设了t3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至此华星具备了生产涵盖从电视到手机的全尺寸显示产品的生产能力,也掌握了全面屏、Incell-touch(内嵌式触控)、Nice Blue(低蓝光)、面内挖孔等中小尺寸显示技术,为建设t4产线,进军柔性OLED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竞争力提升,华星启动了全球最高世代线的t6、t7项目,此时有能力生产超大尺寸、超窄边框、8K、120Hz等高端显示产品,并成功打入三星、索尼、华为、小米等客户的高端机种。

2020年华星看到市场上IT等中尺寸业务的机会,2021年启动建设首条以IT为主的面板生产线(t9),确保产品竞争力。

在效率领先、产品领先、技术领先的基本战略构想中,2013年,李东生增加了一条,就是生态领先。他认为,生态建设是企业着眼长远布局,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链的竞争。考验的是企业对供应链协同、调度和配合的综合能力。

闫晓林说,显示技术的竞争,不仅是一个产品与另一个产品的竞争、一项技术与另一项技术的竞争,更是一个技术生态与另一个技术生态的竞争,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这一特征将进一步强化。

(摘自《万物生生》,刊登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