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1949年冬,《东江日报》记者唐瑜(右三)随东江署征粮队采访。

右上图:解放初期,《东江日报》工作人员既当记者又当战斗员。这是《东江日报》记者谭力浠(右)在一次战地采访后与战友合影。

经过数次改版的《惠州日报》。

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改名为《惠州日报》。

1986年5月1日的《东江报》。

1956年2月11日的《粤东农民报》。

1950年5月3日的《东江日报》。

2007年9月26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
惠州解放后,国内社会环境稳定,东江地区新闻人才汇聚惠州。经过多年办报办刊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开枝散叶”,东江地区党报党刊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效提升,步入繁荣兴盛时期。
惠州解放初创刊的《东江日报》,几经更名、停刊、复刊,延续出版至今,在惠州日报社基础上成立的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合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新型城市传媒集团。
《东江日报》
迎着惠州解放的晨光创刊
《东江日报》《东江报》《惠阳报》《惠州报》《惠州日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展柜内,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记录着惠州的发展历程,激扬的文字揭开尘封的记忆……
1949年10月15日清晨,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从淡水出发,15日下午开进惠州城,惠州宣告解放。
当日,东江军管会宣布成立,军管会主任蓝造签署命令,成立东江日报社,调时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情报参谋的黄秋耘任总编辑,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容克任社长,从支队文工团、大众报社抽调10多名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志到报社从事采编工作。
黄秋耘时年31岁,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曾编辑过《青年知识》周刊和《新建设》杂志,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高的办报水平。黄秋耘和战友们来不及拂去军装上的尘土,立即投入新的战斗,马不停蹄采编新闻报道,并利用原惠州国民党《粤东日报》(前身是1926年创办《惠州民国日报》)社留下来的印刷机、油墨纸张等,通宵达旦地编辑印刷惠州解放后第一张党报《东江日报》(《惠州日报》前身)。
10月16日,战火硝烟尚未散尽的惠州,油墨飘香的《东江日报》与惠州新生的阳光一起横空出世,与群众一起分享东江第一大城重归人民怀抱的喜讯。
创刊号刊登宣告惠州解放的《东江军管会公告》、华南地区战况、香港市民对广州解放的反应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等内容,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当日,惠州市区中山西路等主要街道布告栏里都张贴着《东江日报》创刊号,还有很多市民在抢购创刊号,6000份《东江日报》创刊号,1小时内就销售一空,在当时只有3万多人的惠州引起轰动。
1949年12月1日,中共东江地方委员会成立,《东江日报》成为东江地委机关报。当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进驻惠州,原支队机关报《粤赣报》人员加盟东江日报社,东江地委宣传部长卓扬兼任东江日报社社长,陈培任总编辑。
《东江日报》四开四版铅印,以报道本地新闻为主,兼及国际、国内重大新闻,辟有文艺副刊及《社会服务台》等栏目,发行范围为东江行政委员会所辖各县。
创业艰辛
助力建设新惠州
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州百废待兴。东江日报社设在今天惠州宾馆望湖楼内,当时是一幢旧式建筑,一楼是排字房和印刷车间,二楼是编辑部,三楼是集体宿舍,逼仄拥挤。
粤赣湘边纵队的年轻军人成为新生的《东江日报》主力军。他们继承东江第一支队《大众报》和东江第二支队《粤赣报》优良传统,秉持严谨专业、团结协作的办报风格,奋力开辟惠州新闻事业新天地。
兼任东江日报社社长的东江地委宣传部部长卓扬,1946年曾担任过中共泰国总支部主办的《真话报》总编辑。虽然是兼职,但他吃住都在报社,改稿、审稿、看大样,样样都亲力亲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办好《东江日报》上。
卓扬团结同事,知人善任。总编辑陈培在《粤赣报》工作过,对办报业务十分熟悉,卓扬就让陈培主抓采编业务。总经理庄云光懂经营善管理,就分管印刷、发行及经营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承印等业务,并在水东街开了一间营业部,对外营业,用这些收入建起两间印刷车间,添置新机器,改善报社工作条件,报纸印刷质量得以提高。
上世纪50年代的《东江日报》主要围绕巩固新生革命政权、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主题进行报道。当时的东江地委所辖地域很大,包括现惠州、河源、汕尾、深圳、东莞所辖范围,以及增城县、从化县和五华县,除县际之间有班车,记者下乡采访主要靠自行车和步行,并沿用部队借宿、搭餐办法,每天交大约0.3元,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山区农村采访,走几天的路是常事。为防敌特袭击,记者下乡时还要佩带手枪,夜间休息时报社人员要轮流站岗放哨。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东江日报》仍保持着天天出版。
老一辈惠州报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牢记党报初心,不畏艰难,白手起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数易报名
服务大局初心不改
随着惠阳地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变化,报道重点相应转变,《东江日报》报名也随之几度变更:1950年7月,《东江日报》更名为《东江报》,1951年2月又复名为《东江日报》,1952年初易名为《东江农民报》,1952年12月随东江专区撤销而停刊,并入粤东行署《粤东农民报》,惠州只设立《粤东农民报》记者站,1972年复办《惠阳报》。1976年1月起根据省委决定停刊,此后10年惠阳地区没有出版报纸。
不管报名如何变更,作为惠阳地区党委机关报,始终如一地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宣传报道,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惠州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据惠州老报人王干有关回忆文章,1952年1月《东江日报》改为《东江农民报》。由于当时农村读者文化水平较低,报纸就在如何通俗化、让农民读者看得懂方面下功夫。东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为客家人居住地,群众喜欢唱客家山歌,报纸便利用山歌的形式宣传土改,由于“对胃口”,《东江农民报》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发行量大增,形成村村有报的良好局面。
上世纪70年代,国民经济亟待复苏,人民生活需要改善,这个时期报纸重视报道生产情况。1972年复办《惠阳报》试刊第1期,除头版介绍新天公社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报道外,第二版整版报道全区工农业生产。既有报道生产成绩的消息,也有报道生产模范的小特写,整张报纸严肃庄重,不乏轻松活泼。
复办《惠阳报》时,办报条件仍旧艰苦。当时惠阳报社31名干部职工挤在地委大院里的一套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宿舍里办公,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要放六七张办公桌,人进去后难以转过身来。但大家乐在其中,团结战斗,策划采编稿件,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新闻宣传报道任务,对服务惠阳地委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业界美谈
人才荟萃名家多
《东江日报》创刊至改革开放前,惠州报业人才荟萃,为广东新闻及文化战线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领军人才。
《东江日报》首任总编辑黄秋耘身兼编辑、校对“一脚踢”,传为惠州新闻史佳话。后来,黄秋耘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文艺学习》等报刊编委以及中国作协理事,在文学评论、散文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创办的党报之一,《东江日报》创刊时间比《南方日报》(创刊于1949年10月23日)还早一个星期。《东江日报》为《南方日报》培养了两名总编辑,成为业界美谈。曾任《粤赣报》总编辑的陈培,接任黄秋耘成为《东江日报》总编辑,后转入南方日报社工作,历任采编部副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83年至1986年)。来自广东兴宁的张琮,1949年冬随《粤赣报》进入《东江日报》,历任记者、编辑。1987年1月至1991年5月,张琮任《南方日报》总编辑。
唐瑜,历任《东江日报》《粤东农民报》记者、编辑。这位曾经的连队文化教员、《粤赣报》油印员及战地记者,经过多年的锻炼,成长为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纪实文学等。
谭力浠,原《大众报》记者、《东江日报》记者,后任惠州市图书馆馆长、惠州市委(现惠城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出版专著《惠州史稿》,主编《惠州风云》,成为惠州城市发展历史的记录者。
七十余年来,一代代一批批人才相继从新闻岗位走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他们用热血和才华,为惠州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扩版升级
从日报发展成为传媒集团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新闻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2月,《东江报》复刊。
惠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发展备受海内外瞩目。1988年9月1日,东江报社与惠州市侨务办公室、市侨联创办《惠州乡情报》月报,国内外发行,发行至东南亚、北美、欧洲及香港地区的惠属社团。该报共出版81期,年发行量48000份,1996年8月停刊。
东江红色报刊面向海内外传播的历史,除抗战时期的《前进报》,还可以追溯至1939年1月。当时,在东江纵队的帮助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成立,创办《东江》周刊,积极沟通南洋各属侨胞与东江各地同胞的信息,号召全民抗日。该周刊运行至1940年4月,在东江地区及东南亚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惠州乡情报》延续了《东江》周刊的爱国爱乡精神。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新闻事业亦快速发展。1990年10月,《东江报》易名为《惠州报》,1993年10月1日更名为《惠州日报》。由周三小报改为对开四版周六大报,1994年由周六报扩为天天大报。2007年9月26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
一张小报长成大集团。今天,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旗下拥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户外媒体等完整的全媒体介质体系的综合性新型传媒集团,每天覆盖读者、网友、粉丝30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