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距离潮州250公里左右,不躁不急开车需要3个小时,8点多出发,11点多就到了。第一次来潮州这方天地,不知南北不知西东。导航到古城最网红的牌坊街,想看看这牌坊因何而立的。去年10月,习大大来潮州,在牌坊街巡视,即兴演讲的视频迅即网传。
看到第一个牌坊,确实有点打眼。每根立柱两边衬着两个柱子,形成12柱3门的样式,十分沉稳。立柱和衬柱都很长,打磨精工,从面相看又不太像古代遗留下来的。牌坊基座略高于街道地面,由大理石铺砌而成,厚重而干净。每个牌坊大体相似,都是三叠牌楼,高七八米;但局部有很多细微不同,比如有的立柱边没有用衬柱,而是用石狮或石鼓嵌镶在柱底部。
街道两边是骑楼,是近代潮州华侨学习东南亚建筑而建造的。骑楼的特点是一楼沿着街面后退留出公共走廊,走廊以柱子支撑起二楼以上的楼层。走廊可以挡阳光避风雨,给人凉爽温馨而又闲适的感觉。骑楼里面全是店铺,摆满了胶瓶装的各种凉果蜜饯,著名的潮州三宝“老香黄、老药桔和黄皮豉”,据说有生津理气和化痰止咳的功效。还有卖各种小吃的,牛肉丸最多。欣赏玩很多个牌坊后,此时有点视觉疲劳了,已到午饭时间,必须先解决肚子问题。一个牌坊下刚好有一个吃食点,我朝里看了看,女店主招呼我进去坐。我说:“你这些都是小吃,我想吃能填饱肚子的。”她指着食物单上的“牛杂粿条汤”说:“这个可以吃饱的啊!”我又问那“粿条”是什么食材,她说是米粉条。哦,明白了,原来“粿条汤”就是惠州百姓称作的“汤粉”。早知道这样,我就不用走那么远而迟疑不决了,就可至少早半个钟头干餐了。这个“粿”字,貌似是第一次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声字,由形旁“米”和声旁“果”组成,表意丰富,还颇有会意字的蕴藉。
这时候,肚子有点饿了,顺便进了一家店,与店主摆起龙门阵。他说,这条街叫太平路,是古城核心区域,共修复牌坊22座;牌坊是福建人做的,一个牌坊要100多万元;老牌坊几十年前拆除了,新牌坊是在老牌坊的原址上重建的;老牌坊矮一些,新牌坊高大些要能过消防车。
在历史的长河里,潮州城长期是粤东的政治中心,许多达官贵人汇集于此。宋朝以后人才辈出,明清两朝人文荟萃。外地人能官廉洁、本地人金榜题名,往往就立牌坊予以表彰。一个牌坊一个故事,一个牌坊多个故事,总之牌坊是有故事的,如同一杯老酒,细品弥香。比如,建于明朝的“十相留声”牌坊,就是纪念10位被贬或随亡朝来潮州的宰相。其中唐朝被贬的有4位,宋朝被贬的有3位和随着南宋亡朝而南下的有3位。
据史籍记载,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就有39座。太平路的牌坊,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被誉为牌坊街。摸着牌坊的各种构建石头,我不禁浮想联翩。古代石匠,在深山老林里开凿出各种石材,然后用錾子一锤一锤地敲打,其中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是难以述说的。而今,牌坊街成了潮州标志性景点,是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靓丽名片,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潮州牌坊街,来这里可以脍炙人口,在这里可以吊古寻幽。行走在石板上,吃着美食,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