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思想》一书于1996年秋季首次出版,历经20年,畅销十多个国家,累计销量上百万册。本书的成功就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为我们读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则,作为企业的行动指南,同时用“浪费”将传统现代企业不适应新经济的弊病表面化、通俗化,更易于企业理解和接受。
《精益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它的核心就是通过投入越来越少的人力、设备、时间以及场地,以此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精益思想是精益生产的精髓,精益生产是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消除浪费、提升效率的一种生产方式,如果将精益生产比作我们的身体,那精益思想就是我们的大脑,精益思想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总的来说,精益思想有五大基本原则。第一、正确的定义价值。即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明确顾客的需求,什么才是客户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什么才是客户满意的成果。第二、识别价值流。价值流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为成品后,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识别价值流相当于一个不断避免资源浪费的过程。第三、流动。精益思想要求各个产品、各个程序之间都井然有序流动起来。第四、拉动。拉动就是精确客户的需求,做出相应的产出和投入。第五、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要求价值的创造过程尽可能追求完美,是要求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尽可能最大化。这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过程。
阅读全书,体会良多,现将第十一章《行动计划》里作者的一些观点归纳总结分享。对于改革最困难的显然是从克服现有组织中的惰性起步。作者建议,需要一个变革代理人,还需要掌握精益知识的精髓,要把某次危机作为变革杠杆,要有一个价值流图,以及对创造价值的活动迅速进行彻底改善的决心。推行改革要尽快开始重要的和看得见的行动,且要求立竿见影,以尽快扩展变革范围。在行动时,一开始就要处理好多余人员。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就策划一种增长战略,以吸收剩余资源。对于阻碍改革的钉子户,作者说,在所有的企业中,有一小部分管理人员完全不能接受新观念,其数量一般不到10%,对于这类人,作者建议要坚决拔掉,因为这极少数不前进的管理人员,他们会提供与变革代理人相反的信息,会瓦解大量中间者的斗志,并且危及工作的成功。一旦克服了最初的惰性,形成精益改善的氛围,大量改革的提案会像滚雪球似的膨胀,这时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决定实施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所以我认为,精益思想是系统性、谋划性和前瞻性的。
(叶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