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名华夏儿女,我对《弟子规》的最初印象便来自小学一年级时老师的教授和自己的记诵,正符合它作为训蒙文的角色。《弟子规》对于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其开篇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即综述了所谓《弟子规》的内容总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孝,既指对父母长辈的照顾,更是一种对于父母尊长恭敬顺从的态度。所谓“孝”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敬重和爱护,就像父母长辈小时候照顾我们那样,在他们需要时有陪伴他们的耐心和能力。《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曾引起过无数的争议和辩论,无数的人从两个对立的方面或批判或宣传这种对待父母的“孝”,我曾也有过关于这些内容的思考:正如对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这些“孝”的行为也需辩证看待。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许无法跟随时代不断发展更新自我,让我们会觉得他们落后古板而产生抗拒。但父辈所拥有的经历终是丰富于我们,我们也应顺从地聆听且思考,反思自己,从而汲取所需的帮助。
悌,既指兄弟姐妹之爱,亦可引申指如兄弟姐妹的友人。所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后半部分的内容,其实不仅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更适用于和朋友、同事之间的相处。兄弟和睦正如苏轼和苏辙二人相互关切,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的序便写道“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二人展现才华于文坛,与其父亲并称为“三苏”。再观曹丕视兄弟如猛虎,遏制打压弟弟曹植,让他丧了帝王的宽容威严,却让世人记住了曹植“七步成诗”的聪慧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可谓是在动摇王朝稳定的同时展现了弟弟的才智,不仅没实现自己的压制,反而使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反面典型。
仁、爱,既可分离而论,也可归于一统。“天下大同”是古来有识之士所追寻的终极理想,放之现代而言就是追求全面小康。而“仁爱”正是要求我们以追求大同的大爱去看待身边的人,以善良之心为人处世,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一切人。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作为训蒙文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着《弟子规》的模样更能让我们穿越到千年以前,感受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底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弟子规》的“孝悌仁爱”贯穿了我的学习和成长,我也将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守这一份理念。我们生逢最好的时代,我明白“青年要敢于有梦,勤于圆梦,勇于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将谨记千年相传的“孝悌仁爱“,在未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将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并宣扬到更广阔的地方!(曹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