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高远,明月如盘。浩瀚的苇荡遥无际涯,轻盈的芦花袅娜随风,两只丹顶鹤自在地向天而歌……此画面源于作家王芳新近出版的长篇儿童小说《四季离歌》。
我们无法否认,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潭死水。团圆美满今朝醉自然是人们所渴求的,但,悲苦忧惧伤别离亦是有的。问题是,一旦上升至儿童文学创作,太多的当代作家,似不约而同地“患”了“选择性遗忘症”:脱离现实,想象唯美,对悲苦视而不见,对磨难避而不谈——仿佛只有这样书写,才能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也才会获得读者的喜欢、行家的赞许。好在一片“沉醉”之中,还有像王芳这样极具悲悯情怀的清醒者,她能将如炬目光的焦点对准现时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以深情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家庭的变故、成长的烦恼、心灵的渴望等,通过娓娓讲述他们与父老乡亲、同学玩伴、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等的相守相伴、友爱互助或龃龉摩擦,以及他们与无耻猎人的斗智斗勇等故事,再现当代乡村少年儿童在磕绊中前行、在风雨中成长、在磨难中坚强的勇气、精神与品格等,让人感慨复省思。
孩子们生活的渔苇村,原也算安静丰饶,鱼肥水美。然而,时代的洪流滔滔向前,泥沙俱下间,因为村主任宋兴田看人“走了眼”,一纸合同之下,村畔的广袤湿地被无良老板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鱼尽虾亡鸟飞尽,度假村没建成,农家乐泡汤了,草原盐碱化,土地难养人,村民们不得不含泪离乡……最苦的,怕只有留守村中的孩子们了:周蕾不幸,病无可医,父母打工还债,却是杯水车薪;陈铁,父母离异,各组新家,与奶奶相依为命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小说的“主旋律”还是向善、向美、向上的。作家并无意于去美化粉饰挫折、渲染悲伤。你看,四季流转,渔苇湿地在保护中慢慢地自然修复,孩子们也在泪光中寻找到了欢笑,在不期而至的重重苦难淬炼中,生命感与价值感得到了不断强化,获得了精神的成长。作家想传达的,想揭示的,或恰是痛苦与磨难也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希望,总是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每一个用力活着的人——丹顶鹤“仙花”被猎杀,“仙草”随之殉情,委实令人伤心、愤慨,不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珍稀的白头鹤飞来了,且越聚越多,壮观之至,令人震撼。
作家将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置于倡导“万物共生,家园共护”、把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视为重中之重的时代背景下,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妙手天成”。小说中,善与爱,不仅传播于孩子们之间,更根植于淳朴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村主任宋兴田处处为大家,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在吴玉林、陈枫等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感召和影响下,渔苇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才慢慢步入良性轨道,渐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家、“驴友”们慕名前往,才有了像高飞那样既有经济实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乐意投资,誓将“四季离歌”重谱成“四季欢歌”。
(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