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暖和采食野蘑菇中毒风险增大,市疾控中心提醒

野生蘑菇千万别采食

2021年11月04日惠州日报民生
字号:T|T
    扫码学更多

扫码学更多

近期昼夜温差变化大,但天气总体暖和,加上前段时间我市雨水充足、高温潮湿,毒蘑菇生长繁殖加快,采野蘑菇误食中毒的风险增大,惠州市疾控中心及各大医院提醒,需谨防大型真菌及其他有毒植物中毒风险,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中毒。

多位市民采食野生蘑菇中毒

今年以来,我市各大医院陆续接诊了一些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患者。

今年7月,陈大明(化名)和家人在江边散步时发现草地上有许多蘑菇,“撑着白伞”的样子甚是可爱,闻起来还有股香味,跟平时在市集上买的蘑菇有几分相似,便采摘了一些带回家。晚上,妻子煮了一锅鲜美的蘑菇汤。然而,不到3个小时,陈大明和家人相继开始出现腹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等症状。就诊后,医生判断陈大明一家为毒蘑菇中毒。

医生表示,当月医院一周内接诊7例因食用野蘑菇后中毒的病例,所幸救治及时,均转危为安。

今年六七月份,家住惠城区横沥镇矮陂的陈阿婆一家五人,午餐进食了自家人在户外采摘的野蘑菇后,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三人在当地治疗后好转出院。陈阿婆和9岁的孙女病情严重,被送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进一步救治,病情严重时陈阿婆几近脱水休克。所幸经过救治,陈阿婆和孙女康复出院。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南湖院区七八月份也接诊了两位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村民,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两位村民转危为安,治愈出院。

不要凭经验采食野生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科长管辉岳介绍。

根据毒蘑菇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中毒类型: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型,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肝脏损伤型,该型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可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溶血型,除消化道症状外,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光敏性皮炎型,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

市疾控中心提醒,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更不要凭经验采食,市场上的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

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送医

“一旦出现疑似毒蘑菇中毒症状,要立即送医。”管辉岳提醒说,同时可马上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也不宜进行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误区要厘清

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对常见的部分毒蘑菇知识误区进行了介绍。

误区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市疾控中心:通过颜色、形状不能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误区2: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市疾控中心: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3: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

市疾控中心: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无法破坏其结构,加入其他的佐料,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唐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