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通识》是一个很大的书名,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指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度文化,还可以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文化。而钱锁桥抓取了一个关键,避免了泛泛而谈。
围绕“中国式的人性”,聚焦心态文化
这个关键就是副标题所显示的——人性与现代性。所谓人性,来源于辜鸿铭的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书中以“中国式的人性”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优良特征。辜鸿铭指出,“中国式的人性”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进步型人性,体现在“现代中国人身上”。
钱锁桥引述的辜鸿铭的相关论述出现于《中国文化通识》的第八章,即最后一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总结作用,也可以理解为,这段话正是该书的核心要旨。围绕着“中国式的人性”阐发的这部作品,它聚焦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即“心态文化”。
所谓“心态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这些都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密切结合,成为“中国式的人性”得以塑造的根本原因。
钱锁桥从历史和语言、中国式的管治模式、儒道佛三教合一、诗意美学等角度,论述了中国式心态文化的衍变过程。钱锁桥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孝”或家庭价值的执着程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和深厚的历史感,中国人所秉持的是一种内向、直觉而又和谐的思维,正如钱锁桥所概括的诗意美学的特征,“对中国人来讲,诗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现代性是一个开放拥抱他者的过程
钱锁桥说,中国文化是保守的,生命力强,但也缺乏突破的动力。中国历史上两次可能的突破,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晚明,都没有成功。中国文化的剧烈震荡,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强行推动的,“人性”与“现代性”迎头撞上,中国人的心态在短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中国文化通识》的叙述转入了下半部分,强调“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拥抱世界:普世主义蓝图”和“不断革命,继续革命”。钱锁桥认为,尽管这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动荡不安,但这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活力”时期。中国文化蕴含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自我封闭型的,整体着迷于自己的传统和“本位”,相反,中国现代性是一个普世开放拥抱“他者”的过程。
《中国文化通识》这部作品讲的是历史,关怀的是当下,目的是促使中国文化在当代的环境里重获吸引力以发挥其软实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别无他法,必须重塑“中国式的人性”,把人的权利置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赵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