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收录十余位林语堂研究专家评论文章

2021年11月1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享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林语堂,可谓最擅长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收录了钱锁桥、周质平、陈子善、罗福林等十余位中国及国际上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评论文章,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翻译、美食等角度,对林语堂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精彩而专业的论述,从而将林语堂作为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的不同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林语堂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本是一简朴的农家子弟。1895年,他出生于福建漳州山区的牧师家庭,读的是基督教会办的小学和中学,从小熟悉《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大学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大学以教英文著名,他说自己在此把“英文学通了”。毕业后,林语堂被聘为清华大学英语教师,但却羞愧于自己作为中国学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不足,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这样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也不知。于是,他开始恶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几年下来,他已经打下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后来出国留美留欧深造,林语堂依然选择研究中国文学史,经过比较,受西方文化参照,他对中国文化体悟更真切。

1936年8月,林语堂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之邀赴美专事创作,主要是用散文笔法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思想,用英文出版过几十多部作品。譬如,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长达52周,译成十几国文字,成为不少欧美人的枕边书。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1939年,林语堂创作的《京华烟云》这部流传于世的历史小说写作初衷却是为在国际上宣传中国抗日战争。它用中国人民的可敬可爱衬托日本军队的残酷野蛮,显示出战争摧毁美好人生的恶劣无道。林语堂在给好友郁达夫信中坦承:“这本书是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非无所为而作也。”因为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凡成就,他还曾经几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行文通俗易懂,叙事流畅清晰,有很强的可读性

如此种种,让林语堂在现代作家中成为非常独特的存在。《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节着重考察林语堂在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有周质平的《在革命与怀旧之间:林语堂的思想与风格》、罗福林的《林语堂对传统的独特运用》等。第二章节着重探讨林语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实践,有彭春凌的《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和陈子善的《林语堂与胡适日记中的平社》。第三章集中讨论林语堂穿梭于中西之间的跨文化实践,有苏迪然的《林语堂之于“批评之批评的批评”:跨越中美的“表现论”》、韩明愈的《合作者或食人者?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蒙田的角色》和钱锁桥的《〈吾国与吾民〉的起源与反响》。第四章集中阐释林语堂在美国的著述,有宋桥的《他的国家和他的语言:林语堂及他对中国事物的诠释》、吕芳的《中国“茶花”美国开:林语堂跨文化重塑“杜十娘”的动因与策略》和何复德的《林语堂烹饪美食学的多重世界》。

纵观《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每位作者的切入点和分析角度都不一样,涉及的内容广泛。虽为学术论文,但行文通俗易懂,叙事流畅清晰,保证内容严谨的同时亦有很强的可读性,让我们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对于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