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磨难是收获

——读王如儿童小说《赶月亮》

2021年11月1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山苍翠,水潺湲,恰是人间好时节。捧读作家王如新近出版的儿童小说《赶月亮》,一颗心不由自主地随着小主人公木槿的忙碌身影辗转来,奔波去……追星星,赶月亮,脚后跟打着了后脑勺。要知道,木槿可是一个10岁都不到,虽命运多舛,却勤劳如斯、努力如斯、坚韧如斯的小姑娘啊!于是感动,以至泪目,不忍掩卷。

讲述木槿虽命运多舛却勤劳努力的坚韧故事

诚然,爱,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世人在爱里成长,在爱里酣醉,在爱里别离。也唯有爱,是希望的泉源,汩汩涌流着足以使我们好好活下去的不竭动力——之于木槿,之于石竹乃至石飗飗全家,皆然。尤其是木槿,涉世未深,却又饱尝酸辛。因是女孩,父亲和母亲对她“刻薄又冷漠,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木槿心底剜了一个黑洞。”世事无常,忽一日父亲命殒车祸。因生活所迫,妈妈只好带着木槿和小弟木瓜远嫁青山屯的石家。石家有个比木槿稍大的独子石竹。继父石飗飗心地善良,头脑活络,靠种万寿菊引领乡亲们走上了日渐富裕的路。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继父,还是石家的爷爷、奶奶,对木槿都视如己出、处处关爱。

然而,就在她刚刚感受到了一点儿人世的温情、人生的温暖,新家再次发生变故。因屯里万寿菊种植过多,一时严重滞销,继父便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四处打探销路,岂料拖拉机无端失控,搭乘人意外身亡。继父自己受了重伤瘫卧在床不说,还被那个搭乘人的亲属“讹”走了房子,一家人不得不搬进旧屋中。爷爷、奶奶也因打击太大、伤心过度而相继病倒。妈妈眼见着好日子无望,竟抱着小木瓜一走了之。泪眼迷离中,小木槿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烧饭、做菜、喂猪、种地,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侍候爷爷、奶奶,帮爸爸按摩,到集镇上卖馍……看似为了回报一份爱,实则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早已化成了一个内心晶莹的爱的发光体,灼灼耀目,融融暖心。

小说情节流畅,自然而然叙述,毫无设计痕迹

小说情节流畅,如小河淌水,自然而然,毫无设计痕迹。为了突显木槿的品格和精神,使其形象更加立体与丰满,作家不仅同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方式,尤其是心理活动描摹得可谓纤毫毕现,而且还替木槿安排了一个石竹哥哥,时不时地与她唱一出“对台戏”——由最初出于天性的嫉恨仇视、故意刁难,到家庭忽遭变故时,为自愿留下的木槿不辞劳苦的付出、柔弱中的刚强而感动,从而化悲痛为力量,变顽皮为懂事,以至主动帮妹妹学习、积极分担家务,直至像个真正的男子汉,离家到小窑厂去拼命地搬砖挣钱……可以说,哥哥的变化完全源于妹妹爱的感召,也从侧面更加衬托出木槿的“人格魅力”。此外,还有村医李静、邻居于婶、李贵田老师,以及支教的崔征老师等,他们在木槿遇困受挫时,总能施以援手。而也正是这一份份无私的厚重的善与爱,给了木槿以无惧风雨、无忧过往与无畏前行的勇气和底气。

生活可能有点儿苦,但我们不妨自己加点儿糖。这“糖”,恰是由内心里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良善、大爱与希望等“熬制”而成。在崎岖坎坷的成长路上心定志坚、踏实前行的小木槿,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你我相信,磨难历尽是收获,柳暗花明终有时。

(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