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林杉先生著的《林徽因传》,让我有幸走近这位才女。全书分为四章:“林家有女初长成”“是燕在梁间呢喃”“倾我所能去坚强”“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第一章里,林杉用较大篇幅记叙了林徽因与徐志摩从相识、相知到相恋。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林徽因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追求她,徐志摩是最先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出现的,他们之间的感情让林徽因最难割舍,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徐志摩对她的影响很大,让她的文学天赋和诗情得以迸发,林杉先生将徐志摩放在开篇里来写,同时穿插介绍了林徽因的家世背景。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陆官巷。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翰林杭州代知府,父亲林长民相貌清奇、谈吐优雅、文采斐然,是清末秀才,两度赴日留学,林徽因是家中长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林长民却能让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6岁时林徽因随父亲到英国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徐志摩。
然而,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尽管他苦恋着林徽因,但爱情归爱情,婚姻终究是属于现实的。最后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作为她的婚姻伴侣,从中可以看出林徽因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理性的人。1923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并在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最能看出林徽因性格的事儿莫过于她在某些场合率性的发言。比如在朱光潜主持的“读诗会”上,林徽因独辟见解,语言尖锐,常和人发生争执,久而久之,她成为文艺圈较有争议的人物。其实,林徽因本性善良,性格率真,在文艺鉴赏方面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又接受过中西文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纳。
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徽因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把对建筑美学的体悟融入到她的创作中,这使她的作品呈现一种建筑美,主要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建构上。在频繁的文学活动中,林徽因在《新月》《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作品,她的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在读者中较有影响。
林徽因不仅是一位诗人、作家,还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在她身患重病期间,她拖着羸弱的身体,然率领清华小组,为设计新中国国徽图案废寝忘食。接下来,她又主持了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的抢救工作。最后的大手笔是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用自己的才情和行动,为人生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壮美的诗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林徽因把自己活成一树夏花,哪怕花谢的时候,她的芳菲依然永驻人间。
(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