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三面环水却千年不涝

福寿沟建设智慧和工匠精神得到传承

2021年11月2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在赣州古城内,不但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还有凝聚古人智慧的城市建设工程值得我们学习。始建于宋代的福寿沟,是一套罕见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排水系统。千百年来,每当洪水肆虐时,这条沟都能让这座古城免于内涝。如今,福寿沟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赣州城区地处亚热带,雨水丰沛,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曾达200毫米。加上其一面依贡水,一面傍章江,一面修有护城河,曾常年饱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熙宁年间,为使城市免遭内涝之灾,虔州(现赣州)知州刘彝为百姓修建了福寿沟沟渠,为后世留下一笔厚泽千秋的财富。

福寿沟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按照分区排水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引导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贡江,两个干道因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如何起到防内涝的作用?在中国唯一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福寿沟博物馆,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工作原理:下大雨时,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进行蓄洪。同时利用水力学原理,在通往城墙的排放口设置可以自动启闭的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

福寿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防止沟水外溢,进行废水再利用,形成古代赣州城内主次分明且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有效地降低城市内涝发生频率,充分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为现代城市防涝设施建设带来了重要启悟。

赣州章江新区的城市中央公园建设,便借鉴了福寿沟的基础构造技术,将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与蓄洪排涝工程三者有机融合,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人工河塘,充分发挥着调洪蓄水的关键作用。赣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同样借鉴了福寿沟的建造智慧,来解决反复开挖路面等问题,提升排涝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景观、集约城市空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