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版图片通讯员王运广 摄

5月30日市一院支援大亚湾核酸采集。

市一院可以全天候起降的空中救援停机坪。

6月7日市一院开展疫苗接种,当日最高接种量达6000剂次。
全面开启2.0时代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如何发展?2021年12月16日是市一院建院13周年。过去一年来,全院两千多名员工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辛丑年答卷。
——2021年,市一院荣获“国字号”荣誉10余项。成为惠州市唯一拥有国家级心衰中心的医院,获评医院管理持续改进优秀单位,《5G智能急救平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以急救创伤体系建设为原型的案例先后入选2020年度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典型案例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典型案例,医院信息部获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石喆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每一个“国字号”的认证,都是对市一院实力的肯定。
——33项新技术审批应用,59项省级以上限制类技术开展,在惠州市率先开展10余项首例技术。每一项技术的创新,是致力于为百姓提供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打造以强势学科为抓手的高水平学科群。产科、新生儿科相继开科,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力量多学科诊治危急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建立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医院发展方向调整学科建设模式,新设肿瘤二区、妇科二区等科室,基于亚专科精细化学科分区,建立整形美容科。每一次学科体系的优化,是健康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核酸采样累计50万人次,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6万剂次。三天两夜助力完成大亚湾首次核酸采样任务,多次支援省市核酸检测普筛工作,设立返乡人员核酸检测点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便利。全力完成群众疫苗接种任务,单日最高接种量达6000剂次。每一次的星夜作战,是为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汇总医疗服务类10项问题,梳理7个就诊场景,16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市一院聚力“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排一次队”,着力改善医疗服务。在全市率先实行线上医保、诊间在线结算,让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
医善在心,医技在手。让群众便捷就医、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是市一院建院13年来前行的原动力。未来市一院将进一步厚植自身优势,谋求创新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全新起航,向省级高水平医院建设迈出铿锵步伐,做群众可信任的医疗机构。
党建工作篇
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学干结合见行见效
12月16日,市一院举行了院庆日升旗仪式。医院党委书记方永平在国旗下讲话时,将医院的成长比作少年进入了青春期,13岁的市一院虽然有成年人的体魄,但是内涵建设和专科能力等软实力,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
如何修炼内涵,打造更好的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打造省级高水平医院。”方永平表示,要通过强化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强有力的抓手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今年,市一院党委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医院发展,紧紧围绕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两个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党建工作并获得成效。市一院党委被确立为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四有”工程示范点,获评市直属机关先进党组织。“党务查房”被作为创新亮点入选省党建创新大赛决赛并获得三等奖。
如何下好融合发展这盘棋?市一院秉持“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这一理念,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革命教育体验学、先进典型引领学、警示教育正反学、创新活动趣味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各层级的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引导学干结合。同时,注重党员“双培养”,将党员逐步培养成业务骨干,将业务骨干发展成优秀党员,努力搭建党员干事创业平台,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党员“评星定级”等活动,推动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在支部覆盖现有科室的基础上,各党支部锚定业务和专科发展目标精心策划品牌,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该院还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党建融入业务、干部融入基层、党员融入群众、服务融入心坎,截至目前已有43场次志愿服务送进社区、学校、民营医院、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为发挥党建工作“强化剂”作用,该院还强化典型引领,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把“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精神播撒在医院的各个角落。2021年,医院有8人获得“惠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医院内科一党支部书记、肿瘤一区主任毕晓霞获评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急诊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急诊医学科主任李王安获评惠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此外还有4名党员获得市直属机关“两优一先”的表彰。院党委积极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持续深化落实“四个一把好手”和“四个优秀科室”创建评选活动,开展“百名先进立标杆”活动和“七一”表彰,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
接下来,院党委将以“四有”工程作为提高医院党的建设质量的切入点,聚力攻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推进省级高水平医院建设。
技术发展篇
实力开展技术创新 多次创下惠州首例
以自身实力说话,以技术能力服人,市一院获中国心衰中心的认证就是实例。今年6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成为惠州市第一家拥有国家级心衰中心的医院。
技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市一院各临床学科从未停止脚步。2021年11月26日,市一院心脏外科在介入导管室、手术室、麻醉科、影像科、医务部、院感部等多科室及职能部门协助下,顺利完成惠州地区的第一例经心尖TAVI手术(经心尖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至此,市一院心脏外科掌握了目前国内外所有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技术,标志着心脏外科团队在诊疗水平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除此之外,骨外科,消化内科,胃肠、甲状腺外科,介入血管科等科室也屡现首例,推进医院相关医疗技术不断更新。
今年1月20日产科和新生儿科开科后,产科和新生儿科多次依托多学科力量成功挽救母婴生命。今年7月,一例车祸受伤且胎盘早剥的患者在产科、新生儿科、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联合手术及救治下,转危为安,再次验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实力。
医疗技术的提升不应局限于单一医疗机构,事实上,区域内医疗技术的整体提升能助力构建更好的医疗救治体系,为更多百姓造福,市一院的品牌学科急诊医学科就是优秀的践行者。近年来,该科以国际化但“接地气”的创伤治疗体系,保障危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先进的创伤救治模式屡次受到国家及省市同行的肯定和点赞。2021年上半年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死亡率仅3.6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一院牵头组建的惠州市创伤联盟成功搭建了省内首个市级“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面向全市开展培训,累积培训公众超过10000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500多人次,培训24支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近日,市一院还承办了我市第二届创伤急救技能大赛,以赛促练,磨砺精兵。在援黔医疗工作中,该科派出医护骨干,将市一院创伤救治经验“输血”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为当地创伤救治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未来,云计算、物联网、5G通讯等信息技术将应用到急救创伤救治之中,为医疗急救服务提质增速,让惠州市民不离惠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学科建设篇
提质增效厚植优势 精细管理补齐短板
厚植优势的同时,短板如何补齐?随着强势学科群逐步成形,医疗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市一院学科建设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开启2.0时代的同时,向3.0版本进阶,以干事创业的魄力突破学科发展局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原有的急救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三大中心”建设,结合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创伤急救等建院之始的重点发展方向,市一院整合强势学科资源,向“八大中心”建设目标进阶,打造以心脏诊疗中心、脑部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学科集群。
“八大中心”的发展理念之新,在于以患者角度为出发点,是市一院结合本地区发病谱以及地区医疗技术短板精心谋划的学科发展蓝图。除了“八大中心”建设外,该院还将发展整形美容、口腔医疗、睡眠中心三个特色专科,稳步发展其他专科,推进医院学科建设整体实力向高精尖迈进。
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除了惠及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群众外,也为医疗后生力量带来利好。
2021年3月,市一院在广东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复评中取得了高分成绩。作为广东医科大学惠州第一临床医学院,该院承担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2理论教学班教学任务,今年起还承担了广东医科大学护理2+2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市一院现有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10人,临床直接带教老师388人,护理带教老师80余人,分布在各强势学科,负责学生的理论授课、见习带教、实习带教等活动。
作为一所教学型医院,“八大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各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强化相关专科力量的深度融合,也意味着后生力量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危急重症及复杂疑难病例,开拓学子眼界,促进未来医疗中坚力量的成长。
今年,随着惠州市肿瘤界领军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袁霞的加入,市一院肿瘤疾病救治能力也将迈上新台阶,推进诊疗前沿化、个体化,将恶性肿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肿瘤筛查与预防、肿瘤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等肿瘤学科专业水平推向省内前列。此外,市一院还新设妇科二区、全科医学科。基于亚专科及技术特点精细化骨科分区,新设整形美容科等。在中医药领域,市一院也开辟新路径,与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共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利用综合医院优势联合开展高质量中医药诊疗服务,将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相关成果转化,用更完备的医疗技术力量和学科构成,全方位服务市民。
便民利民篇
借智慧之力促便利 用心提升就医服务
踏实做医疗,用心做服务。医疗事业关乎百姓福祉,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为此,市一院聚焦“智慧医疗”,通过信息手段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021年9月,市一院在实现线下医保电子凭证扫码支付的基础上,在我市率先实现线上医保预约挂号、就诊、医保处方线上报销结算等全流程医保线上服务,进一步提升医保参保人就医购药的便捷性。
借智慧之力,促就医便利。在便民利民方便,市一院“智慧医疗”不落人后,除率先实现线上医保服务外,今年该院还上线了诊间在线结算等服务。加上此前已开展的线上病历复印、在线复诊、在线常规检查开单、在线预约挂号、智能查看检查结果、出院服务“送货上门”等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患者“少排一次队”。市一院2021年上半年开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就医等待的满意率达85.20%,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1.66%。
在做好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市一院亦全力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今年春节期间,市一院特地在院内便民车道旁设立返乡人员核酸检测点,方便有需要的返乡群众进行核酸检测。后续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前往各地支援核酸普筛。我市启动大规模人群接种后,作为公立三甲医院,市一院肩负重任,不断完善疫苗接种门诊建设,保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开展,集全院之力,从每日200剂次到单日最高接种6000剂次,全力保障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群众关切的核酸和疫苗接种问题,市一院多部门联合建立工作群,及时反馈、集中回复,让群众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为了引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该院设立了睡眠医学权威李涛平教授名医工作室,真正让惠州市民“足不出市”享受省级专家服务。同时,市一院还不断下沉自身优质医疗资源,与十余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与小金口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在院内、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等地开展健康讲座及义诊活动,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筛查6场、健康讲座4场、诊室义诊2场、线上义诊活动12场,参加义诊医务人员237人,义诊、筛查人数约4000余人次。
为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与就医流程,市一院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心血管病专科门诊、老年医学专科门诊、记忆认识障碍门诊、康复门诊、睡眠门诊等,并提供多种就医预约手段,不定期为老年患者开展义诊咨询,提供测量血压、血糖服务,普及疾病预防知识等,致力于打造老年友善环境,给予老年患者更多关怀,创建老年友善医院。
用技术服人,用实力创新,用魄力干事,用真心服务……2021年,市一院认真书写,交出满意发展答卷,展现了高质量发展实力和向省级高水平医院进阶的决心。在向3.0目的地奋力前进的路上,市一院将坚持做一家有追求、有温度,让惠州及周边地区百姓信任的医院,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奋斗,助力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通讯员王运广 曾妙珍
姚丽君 程秋伊